王阳明简介哪个朝代(王阳明简介及代表作品)

历史上的王阳明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

优质回答

王阳明帮助朝廷评定了宁王叛变后,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于他的大名,上至朝堂下至村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听其授课,就连一些深山老林的叛军土匪都对其敬畏有加。

嘉靖年间,由于朝局动荡,多有难民叛乱情况发生,朝廷为此甚是头疼。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叛乱,两广总督姚镆虽然竭力镇压,但效果甚微。此时朝廷又想起在平定宁王叛乱中力挽狂澜的王阳明,随即命其为左都御史,前往两广地区平叛。虽然王阳明身体已经接近极限,但为了百姓,他在进行了著名的天泉论道后,还是欣然领命前往。

不过由于王阳明实在是名声太大,以至于叛军首领听说是王阳明前来平叛后,竟然主动走出深山投降,朝廷头疼不已的两广叛乱,王阳明竟然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这让他的声明更加高涨,不过由于王阳明早年生活过于艰苦,身体已经被累垮,这次平叛结束后,王阳明就死在了回乡的路上,令人惋惜。

国家博物馆:王守仁(王阳明)画像

其实历史上的王阳明是个文武全才,文能治理地方,追求圣人道路,创建心学。武能统兵平叛,在地方任时,能以极小代价,平息了为祸已久的民变,且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堪称神速。说他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毫不为过。

王阳明的影响力主要在文化方面,他创建了阳明心学,也叫王阳明心法。在他之前儒家一直是奉理学为正宗。寻常儒家弟子想追寻圣人脚步,踏入圣人之境,只能在理学中寻求答案。

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的本质。朱熹强调要在实物中去格,从中悟出大道、悟了圣人之法。初出茅庐一心寻求圣人之道的王守仁对着竹子开始了格物之法。紧盯青竹,连悟几日,直至精疲力竭而止,结果当然是毫无所获。

由此他开始思考会不会是朱熹的格物方法不对?追寻圣人脚步别有他法?后来他转而从内心去寻找成圣之道。心里怎么想的,行动就怎么去做,只要内心能够获得宁静。当你遇到犹豫不决之事时,要从内心去寻找答案。只要内心认为正确,就大胆去做。简而言之,心安即可。在当时获得了很多士子、官员的共鸣,由此开始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法之争。

虽然最后还是理学占了上风,王守仁因为站在了大部分儒家学者和官员的对立面,丧失了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的机会,也没有因为三个月内,快速平定宁王之乱获得皇帝的赏识,同时最后因为皇帝和大臣的不信任而未接受他的辞呈,而辞世在了弃官回乡的路上。

他的阳明心法未受到世上儒家学者的认可,凡事从内心去寻找答案,就没有标准的答案,尤其在下层百姓上升的唯一通道-科举考试,该当如何?虽如此,但是他另辟一路

追求孔孟之道,提倡大家一心成圣的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当中依然有人提倡阳明心学,依然有人记得那个文武双全的王守仁大人。

我是开荒者,荣幸答之。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句话概括?

优质回答

说王阳明是圣人,说的是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影响了明朝的覆灭,日本的明治维新,满清的灭亡,民国的建立,影响着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五百年来他的思想广泛传播于底层百姓中,撬动了孔子儒家思想一家独大的基石,他的思想说人人都是圣人,让每个人独立思考,“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每个人应该有独立意识,不可活在权威和传统中,他的思想启发了后面一个又一个伟大人物:

钱德洪(王阳明弟子,心学右派)、

王汝中(王阳明弟子,心学左派)、

王艮(王阳明弟子,心学左派,把心学思想全力地向社会下层传播)、

王栋(王艮的堂弟)、

王襞(王艮的儿子)、

徐樾(王艮的弟子)、

颜钧(徐樾的弟子,军事家,在舟山之役中杀死一千多名倭寇,广西古田剿匪)、

徐阶(信奉心学,明朝首辅)、

罗汝芳(颜钧的弟子,被张居正辞官)、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颜钧的好友,创办农村合作化组织“聚合堂”,他创办学院,集中所有的学生食宿在校,搞军事化管理。课程的设置可谓五花八门,除了王阳明心学外,还有农业、经济、原始物理、原始化学,甚至是烹饪。经过一系列的改造,何心隐把他的家乡变成了一个“人人平等”的乐园;用计谋让道士蓝道行给朱厚熜卜卦:有一奸臣言事,间接除掉严嵩,东躲西藏的一生中,曾平乱重庆白莲教,在福建帮少数民族和官兵作对,后张居正毁书院,被逮捕杀害,他是一个伟大的心学实践家)、

焦竑(何心隐弟子,出色的史学家、金石文字学家、考据学家、文献目录学家、印刷出版家、哲学家、佛学家)、

李贽(心学巨子李贽,反传统代表人物,彻底执行王阳明心学的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他对当时的道学家掌管天下思想的肮脏丑态进行了激烈的批驳,他让平民阶层觉醒的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甚至影响到了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对东林党思想产生巨大影响,他挑战藐视权威,被万历朱翊钧下狱,用剃刀割喉自尽于狱中)、

顾宪成(明末东林党代表人物,“身为本,天下国家为末”,过分地强调自己,而和国家针锋相对。这正是心学左派的思想)、

孙奇逢(心学的修正主义者,他曾营救过被权监魏忠贤陷害的忠义之士,也曾带领全族抵抗过清军,明亡后,他带领弟子隐居深山,讲学不辍。清政府多次请他出山,都被他以“逃跑”的形式拒绝)、

李颙(自学读通了经史诸子以及佛、道典籍,成名后满清政府要他出来做官,他宁死不为。有一次,地方官亲自到他家中,他躺在床上六天六夜,绝食六天六夜,最后,他居然要拔刀自杀,地方官见这人简直变态,急忙逃走,再也没有来请过他,他的思想是“明体适用”

在“明体”类的书籍中,他选了陆九渊、王阳明、王汝中、王艮、陈白沙等心学大师的著作,还有朱熹、二程、吴与弼、薛瑄等理学大师的著作。在“适用”类书籍中,他选了诸如《武备志》《资治通鉴纲目大全》《大明会典》《历代名臣奏议》《水利全书》《地理险要》等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书籍作为弟子们的必读书)、

毛奇龄(曾参加抗击清政府的义军,失败后在江淮东躲西藏达三十年之久)

黄宗羲(心学家随时会把传统和政府尊崇的圣人与礼仪掀翻在地,从不客气,从不愧疚。)、

张履祥、颜元(伏首王阳明掉头又批判王阳明,可他们批判的武器中,仍然有王阳明心学的思想。这种遮遮掩掩,甚至是反戈相击大概是迫不得已。清朝统治者对王阳明心学一点好感都没有,作为生存在极权下的思想家们,也只能遮遮掩掩)、

焦循(扬州人,江湖心学者,他提出最应该先致良知的就是皇帝,皇帝治理天下应该用良知来让百姓富裕起来,不能总是对百姓空讲义而不讲利)、

林则徐(庙堂心学家,他的为政总结就是:尽心,遇事必尽心尽力,哪怕是不可为的事,但良知认为应该去做,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以避之。”)、

姚莹(嘉庆年间的进士“人就应该有一股无所畏惧的精神,认准了是良知许可的,就去做,这才是阳明的忠实弟子。”)、

曾国藩 、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汪精卫、宋教仁、章炳麟。

无可否认,辛亥革命和日后中华民国的诞生,主要功勋并非是王阳明心学,可我们也应该能看到,心学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说王阳明心学改变了中国,尤其是终止帝制的功劳,已不容置疑。

王阳明心学能创造奇迹,人人皆知。但更大的奇迹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

了庵桂梧(日本和尚,了庵桂梧和王阳明相识的具体时间不详,不过从1513年他回国时,王阳明为他写了篇感人的送行文章足以证明,二人交情不浅)

中江藤树(日本阳明学的创建者和传播人)

大盐平八郎(中江藤树弟子,开办“洗心洞”学堂,传播王阳明心学:不恨身死恨心死;心若不死,乃与天地人做无穷之斗,要无所畏惧。起义幕府失败后自杀)

明治维新前三杰:

吉田松阴(自学王阳明、李贽的著作,后又读到了大盐平八郎的心学笔记,于是对天发誓,此生只服膺王阳明一人。“贵问丈夫所可死如何?仆去冬以来,死之一字,大有发明。李贽之功为多,其说甚长,约言之,死非可好,亦非可恶,道尽心安,便是死所。世有身死而心死者,有身亡而魂存者,心死、生无益也,魂存、亡无损也。”,他平生大志“尊天皇攘夷狄”因放肆地宣传王阳明心学的“无畏”思想而被幕府处以斩刑,离开人间前,他留下浪漫的遗诗:“肉躯纵曝武藏野,白骨犹唱大和魂”。)、

高杉晋作(日本陆军之父,吉田松阴的弟子,“王学振兴圣学新,古今杂说遂沉湮。唯能信得良知字,即是义皇以上人。”他仿效王阳明在江西时组织的团练而组织了一支“奇兵队”)、

坂本龙马(日本海军之父,悟出了王阳明心学的真谛之一,“易”:不能执,不要拘泥,永远要与时俱进,走在别人前面。他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了最高的智慧之一,敲开了明治维新的大门);

明治维新后三杰中的两个:

大久保利通(他学到王阳明提倡的为了理想而大无畏的精神,他号称明治维新第一政治家,他凭借自己的良知,兢兢业业,克服万难,为推行明治维新的改革贡献了苍天可鉴的力量)

西乡隆盛(他曾说:“空读圣贤之书,如同观人剑术,无丝毫自得于心。若不自得于心,一旦较量格斗,则唯败逃而已。”)

日本心学大师井上哲次郎曾有这样的评论:“阳明学派中人物,多有建树者,而固陋迂腐之人几乎没有。可见,阳明学果有陶冶人物之功无疑。”正是这些非“固陋迂腐”的人先是无畏地进行了倒幕运动,然后又开创了让日本崛起的明治维新改革。

为什么这种力量在当年的中国没有展现。

也许,日本心学大师高濑武次郎的话会是一个不错的答案:“大凡阳明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二曰枯禅的。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中日两国各得其一。”

王阳明心学左派除了我们上面介绍的那几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者外,其他都是穷嚼蛆分子,尤以东林党为标杆。明末清初的很多思想家都说,明亡就灭在党争,而东林党是罪魁祸首。穷嚼蛆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说起话来大言不惭,一遇到事就浑身战栗。喜欢辩论,别人说是,他必说非,别人说非,他必说是(犹以当今键盘侠为甚)。

另外,自卑猥琐的清人入关后对王阳明心学的激烈扼杀,也是中国人不能获得王阳明心学大能量的主要原因。

想至此,一声叹息!

东乡平八郎(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在战胜俄国海军回国参加庆功会时,有人问他打仗的秘诀是什么时,他默不作声地掏出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稻盛和夫(“京瓷”创建人,心学思想来源于西乡隆盛,常把心学笔记《南洲翁遗训》放在床头:“时时翻阅。每每能从中汲取生活道路上的珍贵启示。年纪愈长,经历愈多,从此书获取的教诲愈加铭刻于心。”)

心正解一切!

有人讲王阳明心学是儒释道的混合物,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宋明理学最后一个重要阶段,宋明理学(或称宋明道学)从张载的气学等程颢、陆九渊的心学,程颐、朱熹的理学,再到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而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吸收了先秦的儒家、道家,以后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的佛学等,成为宋明时的主流哲学思潮。王阳明确实也受到了儒、道、佛的影响,但是,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儒学的影响是主要的,而他也积极吸取了佛学思想,并在某些方面,论述有点像庄子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的哲学时儒释道混合,也是有些道理的,但是,说他是以儒来兼容佛道,扬弃宋明时的张载、二程、二陆和朱熹的学说,形成系统的心学体系,这更合适。

在本体论方面,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他通过一组命题来说明,即“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观点主要是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基本观点,陆提出“心即理也”,并展开论述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在王阳明看来,“心的本体就是天理”,而天理就是圣人之道,是“天道”。也即是:“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也,这就是王阳明哲学的逻辑原点。

而所谓“心外无理”,讲的是外部的、具体的事物不会产生“理”,“理”是人对事物的认知或理念,是心里的活动,没有心便没有“理”。

既然是“心外无理”,那自然也就“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因为心之理是物之为物和事之为事的根据,有心,才能看到物,有心才能认识到事,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没有心,就不能有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哪还会有什么物和事呢?还会有什么事物呢?离开了心,外部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是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这种观点被理学家们认为是与佛学观点相似想通的,佛在心中,自我觉悟即成佛。所以,说王阳明哲学与佛学有想通之处。

在认识论方面,王阳明主张:“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即是说,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行是不可分的。他还强调,要以知为行,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离。他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良知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的“知先行后”的缺陷,但却去掉了朱熹认识论的客观性,让知识变得只有主观化了,这又是通向了禅宗的“顿悟说”,“觉悟”是认知亦是修行。

道德哲学方面,王阳明提出:“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王阳明将“良知”看成是第一位的,天下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了。依照圣人主张,人最重要的是要“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他的哲学的落脚点,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其实,“致良知”即是致人内心的良知,只有接受道德意识,并以其为行动指导,才是心对本体的认知。他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在他看来,人只要心有善念,心存良知,即使身份卑微,即便是凡夫俗子,也可成为圣贤。这其实与佛学里的“万物皆有佛性”,是想通的。在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出王阳明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吸取,同时,也可以看到王阳明吸取了佛学的观点。是儒与道的结合,只不过,他是以心学来兼容理学和佛学的。

见道之人,此心同,此理同,哪有儒释道之分?阳明先生的心,也是真心、真性、真道,此心无形无象,无有差别,所以心也不立。但要讲述,指导学生,就有心之名,有三教之别。

先看儒家,先生名守仁,仁即心也。儒家也讲根本的,《易》的不易、变易,不就是心的体用卷放吗?《大学》的明德也是心的灵知表现,先生讲良知,差不多的。《中庸》里的中讲心体,庸讲心用。所以心是千圣共宗的一字法门,先圣后圣,其揆则一,见到心是一样的。

再看佛家,《涅槃经》讲心的常乐我净功德,《法华经》讲心的开示悟入法门,《金刚经》讲心的无相之用,千经万典,共遵一心。先生讲心,正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也。

最后看道家,先生名阳明,后世道家讲阳,阳即虚,虚即心,可见同途共辙也。阳明先生讲良知良能,良知比神,良能比气,这究竟是儒家还是道家?

员外看一答主的引诗很好,略析做本文结束:

“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这句明显是道家的,我们的心,万古常新,千年不变,从哪儿来?从混沌中来!学人从哪儿求?从混沌中求!神仙大药从哪儿采?从混沌中采!在哪儿炼?在混沌中炼!离此一窍,都是旁门!学人试找看!

“须知太极元无极”,这是儒家的,元极指心体,太极指心欲动未动那一刹那,实际不可分的,所以这也指心。

“始信心非明镜台”,这是佛家的,心指无极道体,明镜台指太极一动,照体功能也,学禅的注意,觉知不是真心,是真心之用。临济祖师讲“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可见明镜台非心,但不离心也。

所以讲王阳明讲心,是讲对了,这是千真万圣的共由之路,讲王阳明的心是三家的混合物,讲错了,此心不是缘起混杂的。唯一真心,亘古亘今,恒常如一!

被日本供奉的王阳明的行草书法,比当今的书法大家如何?

优质回答

被日本供奉的王阳明的行草书法堪比王羲之,比当今的书法大家如何?王阳明是四大圣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之一,其核心思想“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单从此点来看非当今大家可比。

但,审美因人而异,现在附图如下大家可对此进行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一、王阳明行书太极图说.宋周敦颐撰.明王阳明书.清末填墨本(局部)

二、王阳明草书若耶溪送友诗稿(局部)

至此,我想起一句话“好看的躯体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书法除却技巧以外,其实更多的是神采的领悟,既然是领悟当然讲究“悟”之一字。

对于王阳明的书法之“悟”还得对王阳明的事迹进行学习理解方可深入,这正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日本人把王阳明捧的很高,都堪比王羲之了。实际上,日本人怎么看都不要紧,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认识王阳明的书法成就才是最重要的。

王阳明的书法体系,几乎完全沿袭了二王风格,说他的书法堪比王羲之,这个我想没有几个人会把它当成一句真话来听的。

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到自己学习书法的心得。他说,开始也是对着古帖临摹,很长时间也是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后来他发现,古人写字时一定是很用心的,后来他再写字时,就不轻易地下笔了,而是不断地用心揣摩,每一个笔画,安排布局和章法,才慢慢地摸到了书法的真谛。

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的理论,其实是与书法的抒情功能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所以说,王阳明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除了心学的成就冠绝一时之外,其书法的成就也是一直被人们所低估。

换句话说,是其他方面的成就,掩盖了他书法艺术上面的成就。当然,他的书法的局限之处也在于,跟其他明代的早中期的书家一样,因为太过重视帖学,独创,创新的东西就相对较少。

王阳明的书法比不了王羲之那是一定的,但是,用他的书法成就与今天的那些所谓的书法大家来比较,自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的书法大家是真的大家吗,我不信,你可能也不会相信吧?!

想要初步了解王阳明心学有什么推荐书籍?

优质回答

首先本人建议想了解阳明心学的朋友,应该去买一本《传习录》来看。只有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实的。

其次你们在看的时候,要记得多结合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想想自己对这件事感受。因为阳明先生的心学,是为做事服务的,所以你要是脱离(做)事情本身讲感受,永远也无法体会到心学的智慧。

最后就是,这两本书,朋友们可以去看看。(链接永久有效)

1.本人推荐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是百度链接的资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VsnS7LQEPmcCI1Zp-OVYA?pwd=r838

提取码:r838

2.

王觉仁老师的《王阳明心学》,资源如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gSPvP7rhLUgZGkrrrskDQ?pwd=13xi

提取码:13xi

想要了解更多哲学资源,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多交流、多分享。

王阳明的《心学》哪个版本讲的比较透彻?

优质回答

我个人认为是《王阳明哲学》!

关于王阳明先生,在《王阳明》大传里有详细的介绍,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等等。

当然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我们都听说过“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

《王阳明哲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为世人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

阳明以“良知”概括孟子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故良知学即是心学。良知心体在种种机缘上,自然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以“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恶恶”,如此,只能“尽了万事万变”。因为世间万物,归总而言,不过是正其非成其是,去其恶成其善。而良知心体正是“定是非,知善恶”的标准,也是成就事物的实现原理。阳明有云:“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所谓虚灵不昧,即是指心而言。阳明所说的“心”是孟子的本心,也是天心;他的“理”,是我们的心应事接物的理,应事接物的理是道理,也是吾心良知之天理。众理聚于心中,所以说,“心外无理”。心者,万事之所由出,故曰“心外无事”。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所在为物,物即是事;心外无事,亦即“心外无物”。

《王阳明哲学》适合慢慢品味、思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方能体会到阳明先生的思想历程。他的心学义旨,并不是浮于表面的鸡汤或佛老思想。相反,读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之感。

可以看看王觉仁和熊逸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阳明简介哪个朝代.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