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优质回答
前者五子
时代不同
现代五子
性质不同。
告诉人们
爱邻护家
多做善事
终获好报!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是一个典故吗?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个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这本书。这本书是由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是大杂烩一类的作品。“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确属典故无疑。至于是什么意思?基本上众所周知,再介绍的话就是赘述了。
其实有意思的,不如说说淮南王刘安这个人。刘安蛮聪明的,在小才方面,据说发明了豆腐,还尝试过乘坐热气球上天,真是脑洞大开。在大才方面就更出彩了,居然和他的团队集体编写出自吹自擂的,“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的,煌煌巨著《淮南子》一书。
不过刘安这个人心眼小,记仇。他老爹的死,跟他的侄子汉武帝刘彻有关,他一心想谋反,孜孜以求十多年,痴心不改。汉武帝对这位皇叔还是很尊敬的,每次跟他有书信来往,都请大才子司马相如把关。刘安偏偏不买账,铁了心的要砸刘彻的场子。结果老天不遂人愿,一个是被自己人捣鬼,另外一个是刚好撞上刘彻早就防他一手的枪口上,最终被迫畏罪自杀,什么都毁了不说,留下一个千古的骂名。
老爹死了就死了,抱大腿来不及,岂敢鸡蛋碰石头?明知“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道理,又不珍惜是自己花大价钱搜集来的,一旦仇恨的血涌进脑子,啥都丢到爪哇国去了。无怪乎问答有此一问,好曲唱三遍,此话不假。
“塞翁失马,焉知祸(非)福”是个寓言故事,也可称为典故。寓意深刻,值得后人学习。
典故出自《淮南子 人间训》,大至意思:古时候塞上有个老头儿,丢了一匹马,有人来安慰他,老头儿却说:“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呢?”后来,这匹马居然又带回一匹马来。用来比喻虽然受到暂时的损失,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典故的寓意告诉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千变万化的事物。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看待事情发展变化。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正如人们常说的坏事变好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优质回答
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出 ?处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明:待人做事要抱有诚心诚意,并坚持不懈,始终如一,最后终会得到认同的道理。
相关例句:
1、如果你确信你能做到这件事,那你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直到你得己所想。
2、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就放弃努力,我们想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后来演化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成语。现在常用来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儒家经典《中庸》里面也有两句话:不诚无物,至诚不息。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不管是对一件事情也好,对别人也罢,一颗诚心是我们在社会立足的基础和根基,对人对事的真诚是永无止境的。
佛学经典《佛遗教经》里面有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强调的也是对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虔诚的心态,不欺骗别人,更不能欺骗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做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诚外无物、至诚不息。最终的结果都是在追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作为儒释道三家都重视培养的优秀品质。可见,诚在我们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过程当中的重大意义。至诚无息当属我们每个人的毕生追求,当然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会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春里十风不如你,什么典故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春风十里不如你意思是:温暖的春天给你带来美好与希望。但与你相比,都远远不如你!
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赠别二首》其中一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说:繁华的扬州,十里长街有多少楼台亭阁,珠帘屏风后有多少佳人,都不如他眼前的这位美丽动人!即使扬州的十里风景也不如她的美!
“春风十里不如你”,典故来自杜牧的《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句原句译文即“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也没有比得上她的。因为春风十里,本就是指扬州里风月场所繁华,所以总句翻译就是:“扬州城的所有青楼女子都很漂亮,但是她们都不如你“。
冯唐这句“春风十里不如你”,只是把杜牧那句诗简写了,也就是夸女主比别人更漂亮的意思。
“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优质回答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齐大非“耦”而不是齐大非“偶”。
耦是春秋时期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就像今天我们说手机“充电”一样普遍。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当时社会是农耕时代,人人都会参与耕作。而耕作最流行的方式是“耦耕”。耦耕就是两个人一起用铁器耕作。它要求两个人要配合默契,而只有体型相当、体力一致的情况下才容易配合默契。所以,同耦的人身体条件必须相近。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比喻:同耦的人就比喻合得来的人,和自己体量差不多的人或事物。
所以,齐大非耦的意思是人家齐国是大国,我们是小国,我们不在一个级别上,我不想攀附它。这个耦不是配偶的意思。
耦在《左传》中出现多次,既非褒义也非贬义,像是一个中性词 。还有一个典型的地方是晋国的骊姬和东郭五、梁五两个人都相好,这两个人帮助骊姬搞阴谋。人们就把东郭五、梁五这两个臭味相投的人称作二耦。《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东郭五、梁五)卒与骊姬谮[zèn]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齐大非耦的原文是《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并没有“偶”。
“齐大非偶”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个辞婚的理由,即认为自己与对方在身世、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愿意高攀对方。举个例子应该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成语,一个企业的老总看上了一个穷小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但是这个穷小子却拒绝了,理由就是自己高攀不上,这个穷小子的理由就可以用“齐大非偶”来表示。
但,倘若对这个成语的出处有所了解,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个“齐大非偶”根本就不是高攀不起的意思,这里四姑娘就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体上说一下。
“齐大非偶”这个事件的相关人员有:郑庄公、郑公子忽、齐僖公、文姜、齐襄公、鲁桓公等等。齐僖公看上了郑庄公的儿子郑公子忽,于是想将自己的二女儿文姜嫁给郑公子忽,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理由就是:
“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这就是著名的“齐大非偶”出处。
不过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时间则不好说,只能大体上推测一下。按照《左传》的记载,郑公子忽是在公元前716年与陈桓公的女儿定亲并于第二年成婚,而文姜是公元前709年嫁给的鲁桓公,这两个时间跨度比较大,那么很可能就存在两种可能,其一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16年之前,即郑公子忽未婚之时,其二就是发生在公元前公元前715年之后,即郑公子忽已婚之时。
四姑娘倾向于发生在郑公子忽未婚之时,齐僖公在明知道郑公子忽有夫人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的,毕竟他堂堂齐国的公主总不能去做郑国太子的妾吧?也不可能让郑公子忽将文姜扶正,而让已娶的陈桓公之女做妾。陈国一直是公爵国,实际上地位上比齐国还要高,当然实力上来说要弱于齐国,即便如此,在春秋初期,这样的等级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这个时间只能是在郑公子忽还未婚的时候提出来的,男未婚女未嫁,一个是强郑的太子,一个是大齐的公主,身份上来说是门当户对,姬姓和姜姓又一直通婚,这简直是皆大欢喜,并且是强强联合,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他认为“齐大非偶”。
齐国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但称不上强齐,齐国从西周初期开始就成为东方的大国,但是扩张也好,内部的发展也好,并没有特别出色,只能算是一个大国,实际上一直到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才开始强盛,并在后来齐桓公继位之后成为当时的霸主。
这都是后来的事,而在公元前八世纪,齐国并不强盛,在公元前706年被犬戎攻打的时候,还向郑国求救。而郑国则是真正的春秋初期的强国,郑国在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的经营下,已然成为春秋初期的诸侯国老大。
郑武公和郑庄公本身都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为郑国的迅速发展谋求了很多私利,镇服了很多小的诸侯国,连周天子也畏惧郑国,公元前720年还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郑国的强盛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庄公的儿子和齐僖公的女儿成婚,还真不存在高攀的情况,这简直就是强强联合,祭足也劝说郑公子忽接受这桩婚姻,因为这样的话会有利于郑公子忽的继位,毕竟他的弟弟公子突很优秀,《史记·郑世家》记载:
祭足对郑公子忽说“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但是郑公子想要靠自己,想向父亲学习,靠自己的能力创造霸业,所以拒绝了这桩婚姻,但他光有郑庄公的野心,能力和谋略半点没学来,后来在郑国连自己的国君位子都保不住。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啥谋略,说白了就是比较天真。
在这一点,郑公子忽是完全没有继承郑庄公的智谋。郑公子忽拒绝了文姜,转身娶了陈桓公的女儿,而文姜在齐国又单身了好几年,并于自己的亲哥哥齐襄公产生了私情,然后于公元前709年嫁给了鲁桓公。
时间到了公元前706年,犬戎进攻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郑公子忽取得了大胜,齐僖公又动了联姻的心思,想让齐国的宗室女嫁给郑公子忽做妾。
实际上,与其说齐僖公看中的是郑公子忽这个人,不如说他看重的是郑庄公和郑国,但是郑公子忽再次拒绝了。这一次的理由是“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真是一个耿直的boy,齐僖公两次被拒,也是真的很郁闷。
后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公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郑国陷入内乱,开始没落,很快就成了晋楚争霸夹缝中的一棵墙头草。而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齐襄公继位,很快开始对外扩张,让齐国强大起来,为接下来齐桓公的争霸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为了妹妹文姜让公子彭生杀死了妹夫鲁桓公,而几个月之后,齐襄公又杀死了郑子亹。郑子亹是郑昭公的三弟,二弟则是郑厉公,即原来的公子突。兄弟三人在七年的时间里都做了做郑国的国君。将郑庄公的心血破坏的丁点不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郑国就这样出局。
郑国本来在郑氏三公的统治下隐隐有了称霸的机会,但可惜郑庄公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郑公子忽实在难堪大任。
“君子豹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优质回答
《投名状》中,朝廷大人对李连杰扮演的庞青云说道:“苏州杀人,南京活人,庞大人真是君子豹变啊!”
想必,当时看电影的你一脸懵逼,因为不懂“君子豹变”的意思。
前几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称是“君子豹变”:“所谓的君子豹变,不是为了保全自身而做出巨大改变,而是为了国家和民众,丢掉面子,做出改变。我们领导人就应该这样。”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君子豹变?
此语来自于《周易》,原文是: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为了说清楚意思,我们分开来聊一聊。
1、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这个 大人,不是小孩大人中的“大人”,这指的是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一般指领袖级别的人。
文,指的是斑纹。炳,指的是明显的意思。
整个句子合起来翻译:
大人物的变化,就如猛虎一样,直接果断,雷厉风行,气吞山河,声势浩大。大人物变化的展现,清晰明显,泾渭分明,就像老虎清晰的斑纹。
2、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君子,指那些品行好,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定地位的人。
文,斑纹。蔚:不是泾渭分明,是看起来很美丽。
君子豹变,指的是,君子的变化就如同豹子的变化一样,起初很难看,随着逐渐成长退毛,花纹变得美丽。再经过森林荒野的历练,皮毛光亮,身材矫健。
这一句用得很多,引申为:
一些人,最初的起点很低,经过知识的熏陶,生活和工作的历练,变得成熟睿智,变得礼仪周全,变得风度翩翩!
和“虎变”不同,“豹变”有些循序渐进,有些不显山露水。
岁月的打磨,事情的历练,最后导致了君子气质和做事风格的变化。
3、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这里的小人,指的是一些普通人,他们为生计奔波,没有高远的理想,没有宏大的目标,没有孜孜不倦的学习,在他们看来,只要活着,就好。
为了活着,他们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脸色,不断地去顺从和适应那些大人物。
他们不是气质出众、腹有诗书、做事有礼有节的君子,也不是决定一方地域的大人物,他们就是一个个普通的生活在底层的人。
从大多数人的一生来看,成为大人物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无异于中了好几亿的六合彩。
而成为君子,是有可能的一件事。
无论你的底子有多差,只要你 愿意学习,只要你愿意修行,只要你愿意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历练,那么,你一定会豹变(蜕变)。
但是,豹变不易,因为要改变旧有的习惯,因为要长期的坚持。
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明确的途径和计划,豹变难成。
1、爱迪生
说起爱迪生,那可是伟大的发明家,还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没有他,也许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
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曾经在上学时,被老师骂做“低能儿”,老师课堂上的作业迷迷糊糊,还尽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这样的学生,老师极其不喜欢,最后,把爱迪生赶了回去。
自己的儿子被老师赶了回来,可想而知,作为母亲,内心会有多么的难受。
难受之余,爱迪生的母亲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孩子,从今往后,我来教你!
爱迪生的母亲南茜小姐,绝对有教孩子的能力,她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当时是一所女校的老师。
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上南茜独特的启迪方式,再加上爱迪生的勤奋好学,这孩子慢慢发生了蜕变。
从14岁开始,爱迪生就在外卖报纸,打零工,还曾经创办了《先驱报》。
有了各种经历后,爱迪生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更多的想法。
1868年,在爱迪生21岁的时候,他申请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投票计数器”。从此以后,爱迪生的发明就停不下来了。
1879年,爱迪生就成立了“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这就是通用电气的前身。
如今,爱迪生故去已经90年了,但那些发明还在,通用电气还在。
爱迪生就是“君子豹变”的典型例子。
2、王阳明
这是那个被称为“圣人”的家伙。
在王阳明年轻的时候,爱好很广泛,一会在研究兵法,一会在研究如何当一个圣人,一会还要研究养生……
在王阳明大婚之夜,竟然不见了他的身影。新娘子在家等待他入洞房,他倒好,和一个道观的道士打坐闲聊,好像忘了家里的新婚妻子。
人们摇头不已,这孩子,是痴还是傻?
结婚整了个荒唐事出来,考取功名之路也不平坦,王阳明竟然连考了三次,耗费六年时间,才考上进士。
这样的成绩,比上他那个天才老爹差远了,毕竟,他老子王华可是成化17年的状元,而且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王阳明在贬官到贵州龙场后,天天悟道,天长日久,创建了“心学”。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是不对的,反对盲从,反对刻意的公式化的伦理道德。
他极力强调一个观点:人的能动性非常重要,必须积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
心学具有一定进步性,对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晚年后的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
在王阳明死后,他的“阳明学派”更加的发扬光大,很受人重视,特别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受到热捧。
在邻国日本,王阳明非常受崇拜。
在国内近代,也有很多的拥趸,蒋介石等人就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
这也是一个“君子豹变”的例子,年轻时,感觉前途渺茫,人有点神经,在研究学问和历练世事后,全身散发出了光芒。
3、毛泽东
毛泽东的出身是个中农,父亲的愿望就是希望他继承那家产,过过安稳的生活。
而且,毛泽东在父母的包办下早早成了家。
那时的毛泽东,前途可以遇见,熬一段岁月,接了父亲的班,继续当中农,甚至当富农或者地主,仅此而已。
但少年的毛泽东并不甘心于自己的人生被安排,开始了自我的突破之路。
1910年,毛泽东去湘乡东山小学堂求学。
在湘乡学了三年后,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第四师范(后来和第一师范合并了),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不少知识,也认识了很多思想开明的老师,比如杨昌济、徐特立等等,这对他的影响很大。
1918年8月起,毛泽东在北京图书馆当了管理员,和李大钊近距离接触。
在这里,毛泽东读了很多书,也和李大钊等人交流了很多,他对中国、对共产主义有了自己的很多看法。
1919年五四运动后,毛泽东积极投身于革命,组织各种罢工,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和活动经验。
到1927年,毛泽东又组织了秋收起义,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
到这时,毛泽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像那一句“君子豹变”。
在历史的大潮中,能称得上“君子豹变”的例子很多,我们身边也都有这样的例子,我们不曾重视,或者曾经小看的人,在一段岁月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让我们惊讶!
其实,人人都可以“君子豹变”,就看你想不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意思是这样。
豹子刚出生的时候,幼豹是很丑的,身上的毛稀疏,一团一团的。
而且幼豹体型也不漂亮,很像大号老鼠。
随着豹子逐步长大,体型会变得矫健,身上皮毛也会变得美丽。
豹子皮毛是非常漂亮的,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所谓君子豹变,也就是说,君子的成长也是一样,通过不断的提高自己,从一个很平庸很普通的人,最终成为一个高品质、高能力的的人。
在电影《投名状》中,三元老之一恭维庞青云的时候,就说他是“苏州杀人,南京活人,庞大人是君子豹变,果然是辅国良臣!”。
因为庞青云本来只是败军之将,全军覆没时靠装死偷生,混迹于土匪窝。
后来因为利用土匪不断血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立下头功,成为两江总督、一品大员。
其实君子豹变的人有很多,历史上有过无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手起家的历史人物,都可以说是君子豹变。
比如解放军的十大元帅,基本都是小人物出身,并没有辉煌的家庭背景。
以林彪为例,父亲只是湖北乡下的小地主而已。他依靠自己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考入黄埔军校。
本来林彪只是在乡下私塾就读,又来后在堂哥搞得新式小学读了几年,后来力排众议去城里读了中学。这在当年的小地主家庭,林彪的行为是极少有的。
而且林彪上中学的时候,家里几乎破产,完全依靠林彪自己业余打工,给小孩子辅导功课,苦苦维持学业到毕业。
之所以进入黄埔军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不要学费,林彪拿不出学费。
从军校毕业以后,林彪仍然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大家也许不知道,我们一直攻击为“弱智”的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曾经担任过林彪一段时间的老师。因为李德是正儿八经伏龙芝军事学院的老师,还担任过骑兵旅旅长,军事知识上是非常有一套的。
林彪就主动向李德学习,当时他已经是红一军团军团长了,类似于今天的军长。
林彪还很喜欢学习敌人的长处,吸取敌人作战的优势。比如和日军作战时,发现日军拼刺历史,善于组织火力,作战意志顽强,林彪都进行学习,找出对付他们的方法。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仍然随时随地学习。
在和美械部队交手时,林彪仔细研究了对方的美式装备,比如迫击炮发射的烧夷弹,可以打碉堡的无坐力炮,近距离发射的火焰喷射器等等。
为此,林彪多次亲自审问俘虏,这才有君子豹变的结果。
其实,当时林彪已经是 总司令了,这些具体问题本来不应该是他来研究。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诗的典故是什么意思.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