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像万历十五年一样的书(《万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吗?)

网友提问:

《万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吗?

优质回答:

《万历十五年》对于传统唯物史观的大陆史学界人来说,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刚改革开放,还没有接触过欧美历史研究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的叙述历史方式,给人一种新的可能。不过,这也仅仅只一种可能。

黄仁宇先生也以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作为一个角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作用”。他似乎看到明朝的传统社会虽然表面上井井有条、秩序森严,而实际上却是人治之下的混乱,缺乏一定的制度管理。如,中国当时军队很多,机构重叠,当官的很威武,当兵的也不少,手里都持有武器,但都不能对敌。

黄仁宇先生还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来考察,结果都不尽人意。然而明朝理学盛行,各种礼仪、礼节、风俗习惯无一不程序严格,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成为当年的主流官方文化。不要命而只要面子的风俗礼教形成了明朝特定的人格倾向,也注定了军民遇到大灾大难时候的退让和恐惧,这样的军队也不会有战斗力,因为士兵们都来源于受到深刻理学毒害的民间百姓。

黄仁宇认为从儒学的发展阶段来看,万历年间是儒家思想的鼎盛时期,从生、长、盛、衰的角度来看,它已经面临着衰亡了。在这个时候,如果有研究和相信历史循环论的思想家们就应该提醒明朝该警惕了。而且,中国必须从一个靠等级制度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制度化来管理的国家了。

到这里,我们渐渐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他是把对明朝的历史宏观的概括落实到了微观的对个人的考察上。

无论政治家张居正还是申时行,军事家戚继光,还是思想家李贽,不管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明朝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而究其原因,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各种制度和举措造成的,再甚至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

黄仁宇先生认为,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着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上也以明代为甚。这种维护落后的农村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黄先生还认为这一切的症结在于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张居正在制度不能管理地方时启用私臣效忠,申时行企图用四书五经来调和文官集团的种种矛盾,戚继光同样组建了对自己誓死效忠的军队,但这一切,无助于解决制度上的弊端,无助予改变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最终为僵化的体制所吞噬。

因此可以说,他们瘫痪的原因非在自身,而在于他们奋力维持欲使之永存的文化机制。

黄仁宇用大历史观来写《万历十五年》,强调中国古代缺乏有效的数字与技术管理,最终使得国家发展落后。这种数字技术管理的思想则带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以现代眼光评价历史,这是缺乏实证科学与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不是简单的进化论,更不是简单的纵向比较,一个制度的好坏要和当时的历史水平比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理解来批判,因为这种批判是无意义的,没有可以借鉴的。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治史观念与西方治史观念的不同。

《万历十五年》的成书目的在书中结尾部分可以被清晰地领悟到:“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对儒家思想繁文缛节的批判,他发现:儒家学者们学习到的只是单一的封建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搞的都是社会关系。他们尊奉的都是人文精神,缺少的却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和经验,而国家的平稳、现代化发展需要像今天一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相得益彰,国家的栋梁也应该如此培养,否则会误国误事、害人害己。

他的这一言论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不管怎样说,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仍然能够带给我们启示,这使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增加了一种角度和见解。不过仅仅是一个角度!

黄仁宇先生用自己的大历史观解读历史,我认为只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而已。他可能想告诉当今世人一些历史经验,让我们引以为鉴,古为今用。但其完全忽略了历史的书写是有其深层文化伦理和民族意识的。

黄仁宇先生虽然说是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在《万历十五年》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重道德管理国家而轻技术管理的现实。但其简单的将道德管理看做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也简单的认为中国缺乏数学技术应用,都是浮于表面而失去了内在剖析,还是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结论,并没有抓到历史的实质。

另外,关于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更多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站在西方现代历史文明的“权威性”下来看历史,这个所谓的大历史其实还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小范畴描述,并不能勾勒出历史的变迁演进。

此外,关于明朝制度的落后于腐败堕落,其实也是相对于理想的西方现代(特别是黄仁宇所处的欧美制度上升期)来说,这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虽然这种大历史号称:将目光投射到中国明朝和16世纪世界其他重要国家身上,以500年的历史长焦距审视中国封建制度的沉沦和欧美兴起,跳出传统史家用抽象的道德贤愚来总结历史兴废的狭隘框架。但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历史局限性。

其他网友回答

《万历十五年》是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又名《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是一部以英文叙事方式将东方历史展现给西方读者的通俗性叙事著作。其中文读本在国内发行后风行全国,直至今日,《万历十五年》仍然在国内极为畅销。

《万历十五年》一书,黄仁宇先生以明代王朝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年,即 1587 年,为切入点,勾勒出事件人物的前因后果,解剖了晚明帝国衰落之由。书中以几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主要人物串联构成: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郑贵妃、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几个代表人物为基点,从其命运的变化来研究中国整个文官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个人、朝代、历史的命运和走向。

在书中,黄仁宇往往从小处着眼,通过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仔细研究、追根溯源、相互联系。并把它放入整个明朝历史,乃至推后到其他各朝的角度去看,在一个大跨度的历史时间内去研究一个事件一个人物,避免了以短衡长,从而更高的角度和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对事件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和理解,从而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得出对历史的一个正确的评价。这便是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如其所说“历史的规律有时在短的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

总而言之,《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的佳作。尽管作者的“大历史观”在学术界还有许多争议的地方,但是在书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历史的视角和方法,值得一读。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怎么说呢,是一本好书,也是作者黄仁宇耗费了七八年的时间的著作,算是作者的成名作吧。自出版以来更是畅销至今,这不得不说,对于一本书而言,常年加印并畅销就是读者们对它最大的肯定了。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确实是一本值得好好看的书。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这一年对于明朝来说或许看似淡淡的不起眼,然而作者确实用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年为视角,勾勒出我们所不知或忽略掉了的若干事件,而这些事件看上去虽不打眼,但骨子里确实前期所留下的后遗症,更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明朝后期的发展。历史上的点点滴滴,我们不曾知晓,但在作者的书中却能以他特有的视角来告知我们,原来那时一切都是这样的。

作者先后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入手。让我看到了一为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的无奈和抗争,更看到了首辅们申时行、张居正的身居高官的作风,也看到了青天海瑞的“无用”,更甚至有抗倭英雄戚继光于历史光环之下的另一面,当然还有哲学家李贽是如何自我冲突的哲学人生。

这是一部看似像历史,却又像是一个个的人物小记,然而通过对这几个重要的描写,将那些年的症结展露无遗。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造成整座大厦的倾覆。

《万历十五年》如果喜欢历史,如果喜欢明朝的那些事儿,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绝对值得去捧起来的书,因为确实是挺有趣的,不会像读其他的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枯燥,至少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是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的。

其他网友回答

断代史一篇

其他网友回答

《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而同时,这本书一直推为大学生必读经典书之一。连《人民的名义》高育良书记都时刻尝尝研究这本书。

这本书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几位当时具有显著影响的人物出发,解构了他们所作所为,所思作想,表现出这些人在当时社会体制下,想有所为却不得不妥协于当时政治文化的无奈,最终提出了作者认为明朝覆灭的原因,这是必然,不是偶然。

说一件小趣事,这本书出版可谓是多灾多难。1970年,作者在美国的时候写了英文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发表,直到197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国内也是这般,因为这本说分类困难。

各大学的学术出版社说你这书不像学术类,应该找商业出版社。

商业出版社说你这应该找高校的学术出版社,这么互相踢皮球了一阵子。

我是pasca,坚持原创是我的原则。

关注我,和你分享更多优质回答和文章。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万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吗.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