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你觉得郑板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难得糊涂郑板桥真的“难得糊涂”吗?

郑板桥这个人很奇怪,在民间他博得了很好的名声,比如说傲骨铮铮,淡泊名利,赈贫济孤等,而在现代文人的笔下,郑板桥则是另一个样子,口是心非,贪婪好色,人品低下。 孰是孰非,真是一言难尽。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为官清正廉洁,为人疏放不羁,工诗词善书画,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很符合他的性格。所以他喜欢画兰、竹、石,尤精墨竹,擅长水墨写意。做官前后,均居扬州,故为“扬州八怪”之一。

关于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名言,近年来,有很多人撰文认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只是虚伪的自我标榜,或者用来沽名钓誉诓骗世人的口号。理由是,郑板桥在许多事上并不糊涂。

如,他在金钱上就斤斤计较,很会算账和要价。 自古文人羞言利,郑板桥却把润格高高挂起。

《板桥润格》的收费项目透露出商人的精明和现实: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从《板桥润格》可以看出,郑板桥为人还是比较精明的,利益在他心中可为明镜一般。 再如,郑板桥跑起官来,一点都不糊涂。

他曾刻意拍过马屁的人,一个是卢见曾,即纪晓岚的亲家。一个是乾隆的叔父、慎郡王允禧。后来的郑板桥终于在允禧的斡旋下,得到山东范县县令一职。

追根溯源,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本是他的即兴发挥。他在山东任职时,借宿于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老人家中,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他借老人名号写下这四字,并不无炫耀地在后面盖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老人也提了一句话,盖了一个“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的印,郑板桥顿感惭愧。

其实,在郑板桥的一生中,他并未标榜过自己是如何糊涂,宣传过什么“糊涂哲学”,相反,他为自己的过于清醒、看不透尘世名利而烦恼,“难得糊涂”只是他向往的境界而已。

郑板桥的清醒痛苦之一是,离不开钱,生活逼他爱钱,他却不爱有钱人。

郑板桥出身贫寒,未仕时曾过着贫苦不堪的日子,想必落魄时没少遭富人白眼。所以他在当县令时,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哪方有理,富人必定败诉无疑。 客观的说,郑板桥这种带有明显“仇富情结”的办公,毫无公正可言。

正是早年穷困与怀才不遇的记忆,使他走上另一个极端。 郑板桥曾说过“驼钱骡”的骂人话,意思是“驼着钱的畜牲”,其形象,恶毒,简洁,只有文人想得出。

虽然曾有几个富人给过郑板桥捐助,但对于整个富人群体,他是憎恶的。从这个角度上说,郑板桥确实一点都不糊涂,他是个报复心强的人,“宰”起富人来毫不含糊。

当时江西有位张真人,受皇帝召见进京。扬州富商争相讨好张真人,请郑板桥写对联送给张真人。由于张真人所要的对联尺幅甚大,郑板桥索要一千两银子,富商讨价还价五百两,哪知他写了“龙虎山中真宰相”的上联就不肯写下联了,还刻薄道:“原索一千金,君应五百金,所以只书上联一页。”富商只好凑齐银子,他才写了“麒麟阁上活神仙”的下联。

而对于贫苦百姓,郑板桥却乐意慷慨解囊。据说他在离任官职时,把历年来的工资都捐给了当地百姓,回到家时囊中萧索,只有图书数卷而已。

郑板桥的清醒痛苦之二是,想当官,却不适合当官。

郑板桥这一生,24岁中秀才,40岁才中举人,44岁中进士,50岁时才为范县县令。然而,取得了“高学历”,没有后台和关系,只能在家“待业”,当官仍是遥不可及之事。

郑板桥与卢见曾、允禧的交往,动机确实不那么单纯,但在当时的社会现实条件下,他这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书生,改变穷窘生活的唯一途径只有当官,而对于一穷二白的郑板桥来说。发挥文人的长处,以诗文来博得权贵的青睐和推荐,是不二法门。

郑板桥的性格中,有一种书生意气的成分。他是一个被情绪思维左右一生的人。从交友上就可看出他这一点。

他曾在《自序》中说:“板桥平生无不知己,无一知己。其诗文字画每为人爱,求索无休时,略不遂意,则怫然而去。故今日好,为弟兄,明日便成陌路。”

对于朋友,郑板桥是一言不合,便成陌路,翻起脸来全凭心情,对于为官之道,也是如此,全凭心情和兴趣。前面所说的凭成见办公、审案即是如此,所以,他没当官之前,想当官,当上官之后,才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官。

在《板桥自序》里还有一段谈到他的性取向的话,也极坦诚。郑板桥好女色,更好男色,他并不讳言他的“同志”倾向。

他曾写过一首《赠裙郎》的诗,后来嫌这诗的题目太出格,又换成了《柳梢青》,里面就描述了他任县令时钟爱一位男下属。

郑板桥的《板桥自序》还算比较写实的,没有夸夸其谈,也没有夸大其词。总的来说,郑板桥这个人,很复杂,尝尝让人“犯糊涂”,而他的愤世嫉俗,劫富济贫,声色犬马,孤傲精明,都让他饱受争议。

预览更多精彩美文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有态度的女王展颜。

关于亲情,友情,爱情,我手写我心,期待与你们的相遇。

历史名人郑板桥,是以书法、画出名,还是在京城做官名扬天下?

优质回答

郑燮(1693一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诗、书、画三绝。江苏兴化人,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郑板桥画竹最为出名,其次是书法,自称”六分半体″被后人称为”乱石铺街″。独具一格。

什么是”六分半书″呢?

隶书又称”八分″,他的书体在楷隶之间,隶又多于楷。所以郑板桥自称这种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什么是”乱石铺街″呢?

就像拼七巧板图形一样,把不规则的几何形石块平铺在街道地面上。石块各条边接缝自然合理。

在书法中,就是一种参差密集的章法布局。通篇看上去没有排列秩序,”杂乱无章″。其实这种章法难度较大。将行间大的空白分割到字内空间中来,使字与字之间有联系,有凝聚力。

郑板桥学过黄庭坚、赵孟頫、苏东坡、张旭、怀素等书法。用笔苍劲有力,凌厉畅快,笔画多变,结构奇特,古拙率真。章法上不同形状的字穿插避让,错落有致。奇趣横生,节奏感较强。

郑板桥学书主张”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启功先生书评:”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书画一时之盛,达官贵人纷纷抢购。郑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十年的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后放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主政一方,做了老百姓的父母官,着实努力了一番,平抑豪强为民谋利,试图做出一番政绩。

但是,乾隆时期已经官场黑暗,上下相护,不仅地方豪强肆行不法,而且上层有官员掩护,郑板桥的努力未能成功,夹在上级官员和下级豪强之间,为老百姓做好事的努力始终没有大的成果,反而被官场所排挤,于是郑板桥愤然辞官而去。

郑板桥是乾隆元年的进士,后来书画名动天下,乾隆也很好奇,自己点的这个进士到底什么样?所以就有乾隆亲自召见郑板桥一事。

据历史记载,郑板桥朝觐乾隆时,一直很小心,跪地沉默,乾隆与他一问一答,但乾隆的主要心思是郑板桥的书画,自己也曾目睹过其他达官显宦收藏过的郑板桥书画,正要借这个机会好好认识一下郑板桥。

但是,两人的问答没有多久,乾隆看出来郑板桥是食古不化之人,没有多说,也没有当庭向郑板桥索要字画,很快就让他退下了,一代书画大师就此躲过一劫,也失去了乾隆的关注,最后在县令任上愤然辞官。

要说郑板桥的字画,书画,在乾隆时为一时之盛,不仅富商大贾纷纷抢购,而且名动天下,流传很久,但乾隆为什么对他不太关心,可能与乾隆对他的书画有所保留有关,即乾隆虽然认为郑板桥的书画不错,但是却没有动收藏之念。

毕竟,时人之书画,就在当朝当时,远不能与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画相比,乾隆主要是喜欢并收藏古书画字,皇宫大内藏了不少宝贝,加之大臣们的进贡,乾隆的收藏旷古所未有,他自己也经常品鉴这些书画,是一大乐趣。

乾隆朝在军事上有很大成功,乾隆自诩为十大武功,但在政治上却走向腐败黑暗,官场的潜规则盛行,腐败案件丛出不穷,基本上进入了大清王朝腐朽期的第一步,乾隆虽也着意整顿吏治,但是已经无法收效。

乾隆经常赐杀大臣,以此立威警肃,特别是喜欢对督抚级的人员开刀,很多大臣被乾隆杀掉,这里面确实有贪官污吏,但是乾隆肃贪的触角始终停留在高层官员,很难深入到中下层官员,这使得官场的黑暗更具普遍性,贪腐的重心下移。

虽然乾隆没看上郑板桥,甚至以龙威亲招之机,也没向郑板桥索要过书画,对郑板桥的书画颇为冷淡,可能也有等待郑板桥升职之后的创作,或者更为炉火纯青,那时再索要也不迟啊。

很可能也与大清朝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有关,在被屠杀的城市,出来的著名书画家,乾隆总觉得心里怪怪的,特别是郑板桥还是扬州八怪之一,所以乾隆索性也就放下心念,看看郑板桥最终到底会怎样。

不料,郑板桥也看不上乾隆,不仅没有进献书画,最后干脆挂冠归隐,也开创了大清朝的一个奇例,直接炒皇帝的鱿鱼,使得八怪之名更为怪奇,回乡之后,郑板桥依旧卖画为生,甚至生意更好,一段传奇就此名留青史。

郑板桥一生坎坷却能高寿73岁,他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优质回答

我一直坚信寿由天定,只要你不会太作,自己找死,自己糟践自己的身体,那么有没有太细致的养生都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事情。郑板桥你要让他总结养生,他也没法说,因为他想自己哪里长寿了?分明还没活够,还想活个八九十岁一百岁,结果就没了。

再者各种养生秘诀,实际上真的是否有用都是值得怀疑的,我没看见几个真的因为各类养生秘诀而高寿的,也没看到几个高寿的是真的因为有什么养生秘诀。实际上都是顺其自然,过有规律合理的生活,不作死,不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不跨越极限,不直接被干掉就行了。

我见过许多90多岁100多岁的抗战老兵,他们从战火中走来,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是承受苦难,都是真刀真枪,炮火纷飞,缺吃少喝,随时都有性命之忧中度过。只是到老了享受了点生活,我没怎么看到他们谈养生,他们也没法谈养生,却发现比谁都活得有劲有生命力。

郑板桥一生坎坷,或许正是这种坎坷造就了他的长寿。因为坎坷,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想活,想活够劲。不但如此,他还活出了一套哲学,一种所谓的难得糊涂的看透世事清凉自了汉哲学,另一种像乱石中的竹子一样的强烈的生命力,还有能创造和感受一种艺术之美自创天地。这些元素加起来,基本就够了。

当然,不仅如此啦,板桥先生也有狎妓的爱好,而且他最喜欢狎男妓,有断背和龙阳之好。年轻时候经常去逛男妓院,还养男童作为自己的伴侣,为此,还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风月梦,还有对袁枚“五陵侠少豪华子,甘心愿为王郎死”的无限激情,以及“诗歌图书画,银钱屁股锭”这样赤果果的财色风流。

要是郑板桥换成杜甫,虽然也是经历坎坷,但杜甫是苦难的太过了,因为长期饥饿,结果传说实在是吃东西太急了被噎死,也不会像屈原一样自己往江里跳,更不像皇帝有三千后宫天天等着真龙精华,还要批奏折处理国事。

郑板桥的一切都是在一个恰好能激发生命力和修行哲学的状态,也恰恰是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所以,长寿点也是正常事。其他的就不用过度解读了。

二百多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扬州八怪”郑板桥为何经久不衰?

优质回答

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名气最大,而且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在他当年的呆过的地方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好玩的地方。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是一步步爬上来的。只可惜,虽然当了进士,年过半百,却无官运,只是在山东做了小县令。郑板桥一生穷困,他的父亲是饿死的,儿子也是饿死的。

即使当了县令,也还是穷。郑板桥是个倔脾气,孤傲、清高。在山东范县和潍县担任县令期间,他做到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很受百姓爱戴。然而,61岁时的他为民请赈,得罪了大官,被免职。老百姓怀念他,为他建了生祠。

郑板桥有很多好玩的段子。最有名的,是他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判过的一桩 僧尼私恋案 :一天,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抓到县衙,说他们私通,伤风败俗。原来二人未出家时是同村人,青梅竹马私订终身,但女方父母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奔桃花庵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谁知在来年三月三的潍县风筝会上,这对苦命鸳鸯竟又碰了面,于是趁夜色幽会,不料被人当场抓住。郑板桥听后,动了恻隐之心,遂判他们可以还俗结婚,提笔写下判词: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此事或许未必真的这么传奇,但通过今天看,也绝非无根之水。我们依稀可见当时的民情,有改嫁出纠纷的,有悔婚闹矛盾的,老百姓的感情生活真是千古不易。而这些家长里短,清官难断的纠纷,郑板桥都能一一化解:看内容,足以发笑。看书法,美不胜收。

然而看完笑罢,难免有些心酸,郑板桥是个有故事的人。他自己很苦,却把好玩的故事留在人间。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乐观主义,这得有多开阔的心胸。

郑板桥终因不合时宜,愤而下海。从此清代官场少了位好官,书画史上却多了一位难得的怪才。数百年过去了,郑板桥的为民情怀仍然值得后人学习: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