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贴对联儿?(你家过年还贴对联吗?贴春联的习俗由来是怎样的?)

网友提问:

你家过年还贴对联吗?贴春联的习俗由来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谢谢你的提问。家家户户贴春联,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传统,红红火火的对联贴在家家户户的门上,这种习俗起码有600多年,也就是说,起码从明代开始,中国的民俗里,多了一种新的春节文化,就叫做贴春联。

晚清对联书法作品。

我们家年年贴对联,我自己也是年年要写对联的。贴春联的时候,大家动手一起贴,很是增添一些小小的快乐。

这是一种文化的快乐。除了自己给自己写,亲戚朋友的春联,也是我写的。

今年,我还第一次受到一份春联赠品,但是一看是印刷的春联,我肯定还是要自己再写一个对联贴在家门口的。

清代对联书法作品。

为什么说帖春联是从明代开始,而不是宋代,也不是唐代?

这就与书法文化和对联文学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了。

我们打开中国书法历史看看,中国历史上有唐代到元代的对联书法吗?

没有!根本没有!

为什么明代会有对联书法?这就与明代的文学习俗和文化习俗,有很大关系的。

清代对联书法作品。

明代的房子的高度,普遍高了一些。明代的家具也比元代宋代的家具要高一些。

这样,明代人的居民建筑的室内的正壁,就显得高大而空了。

怎么办,中国的美术家干这个事儿,他们发明了中国书画史上的一种重要形式,叫“中堂”。

明代文征明的对联书法作品。

中堂的形式,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是,未必知道产生在什么时代。

具体就产生在明代。

估计,大体在永乐年就完全成熟了。

由于中堂成为居民室内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一种社会的常态需求了。

因此,明代的造纸也就开始有了尺幅较大的纸张。

而且也开始生产彩色的纸张。

这就为创作大幅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创造了成熟的物质基础。

清代对联书法作品。

同时,明代也形成了对对子的风气。人人喜欢对对子,从学童村夫到大学士,无不以对对子的方式为一种文化娱乐,那么,春节写对联,也就会成为一种民风民俗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书法家创造对联这种艺术形式,最早也是明代。

所以,对联真正的产生和成熟,都是在明代完成的。

清代自然而然的继承了这种文化,一直传播到今天。

那么,现在有些学者好做“探源”,认为对联在五代,甚至唐代都有对联。

这是属于乱弹琴。

前面我们说过了,从书法史来看,元代以前就没有对联这种说法形式,你非要创造一个元代以前的对联书法,甚至是春联,这不是奇谈怪论吗?

我们千万不要把文学对联与书法对联混为一谈。

按照文学形式的对联,我们在《诗经》里也能找到对联,那就是周朝也有对联了吗?

周朝纸都没有!

还有说五代蜀国的皇帝,在归宋前一年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

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春联的概念我们要搞清楚。

最早的“桃符”是神荼和郁垒的桃木雕刻。

一个是文学形式的对联形式,一个是书法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专门为春节,而且要贴在大门,这就叫春联。

假如,我夏天也创作了一幅“春联”作品,但是没有贴在大门,你说,这那叫春联吗?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有这样的文学形式,就叫春联了。

关于春节的文学很多,但是属于春联文化的文学只能从明代谈起。明代以前,没有春联文化。

那么,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也是大家引用最多的春联证据。

我认为王安石的“春联”也是证据不足的。

他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其实,没有证据证明,北宋有贴春联的习俗。

假如个别人有帖春联的习惯,那也一定成为一个新闻被记录下来的。

明代董其昌的对联书法作品。

现有的宋代文献,没有一个是记录了贴春联的,尤其,假如王安石这样的名人贴春联,肯定被记录。

至于还有人拿出敦煌遗书中有 春节的对联,但是,这无法证明唐代有贴春联的习俗。杜甫写诗三十多年,没有一首诗记录有关春联的。

王安石贴春联也不可靠,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一生创作书法无数,有一件对联书法作品吗?

但是,明代书法家的对联书法作品却出现了,清代就更多。

所以,真正的春联是从明代开始的。

欢迎你的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贴对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对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对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对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对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对联的普遍盛行。

贴对联

到了清代,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对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对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贴对联(春联)了。这是迎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家人团聚,喜庆过去一年的丰收成果和新的一年开始而贴春联。贴春联也是中华民间传统习俗,是一代一代人相传到今天的。我们这里都有每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嘎嘎(花花)就是贴(对联)春联的习俗。

至于贴“春联”的来由,据先辈和老师说:“我国贴春联的习俗好像是从周代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叫“桃符”,它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的。不过很少人家贴,只有富家人大门口才会贴的。到了宋朝仍然还叫”桃符”,这时贴对联的人家相应的比较多了,不过有桃木板改为纸张了”。他们说:“春联真正兴起应该是在宋、明时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被推崇成了习俗到至今。”正所谓:“喜气临门红色研,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年,时序车轮总向前”。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描写的是当时过年的情景。古人认为桃木能避邪,过年时在大门两边挂上长方形的桃木板,名曰“桃符”,每年更新一次,所以就有了“新桃换旧符”之说。桃符就是对联的雏形,据说起源于春秋时代,后来有了纸张,人们就把对联写在纸上,于是就有了春联

。正式写在红纸上的春联出现在明代,到了清代,春联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了。

再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你家过年还贴春联吗?回答是肯定的。不单是我家贴,全中国亿万家庭都贴(个别少数民族除外)。不过也有例外,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如果头一年家里有人过世,为了表达悲伤之情,过年是不贴春联的,而且第二年贴春联要用蓝纸,到第三年才恢复正常。

从前我村有位文人叫老白,每到头年特别忙碌,原因是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上门求他写对子,他总是有求必应。每每从腊月二十就开始,一直写到除夕才算结束。

那时候我有个习惯,过年没事就溜达着到各家门前看春联,遇上漂亮的字,出色的词语,总是赞叹一番,默默记下,也是从那时起,对对联便成了我终身的爱好。

现在人们过年图省事,很少有人亲手写春联了,都是从集市上买现成的,虽然印刷很精美,字写得非常好,但总觉得不如自己写的有意义。

有人说:对联是诗中之诗,那么我再接一句:春联是联中之联。春联作为特定的一种对联形式,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祝福,对党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写在红纸上,贴到显眼的地方,为喜庆的节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两边门框贴对联,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两扇门上贴大福字,有些人喜欢把福字倒着贴,意即:福到了,但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着贴;门楣上贴横批,横批两头再贴小福字;进门影壁墙贴“进门见喜”(或抬头见喜),出门迎面贴“出门见喜”。另外,粮仓要贴“五谷丰登”,牲口棚贴“槽头兴旺”,大衣柜贴“衣服满柜”,车辆上贴“一路顺风”等等。这些规矩一定要牢记,否则会贻笑大方的。

以上是本人粗浅的见解,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几位网友已经很清楚的述说春联的起源及演变过程,可见过年时,中国人乐于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经久不衰,很好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在过年时,尽管毛笔字写不好,对联也只是自己写,常常是将一家人的名或姓嵌于联中,再找人书写。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你家过年还贴对联吗贴春联的习俗由来是怎样的.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