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和潼关在哪里(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网友提问: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优质回答:

潼关和西岳华山已经隔着不远了。另外来潼关可要吃吃老潼关肉夹馍哦。

其他网友回答

狭隘关口,历来是兵家抢先争夺之地,占据关口,就能体现地理环境优势,抢先控制战局,足见有利战争部署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函谷关,还有众所周知的潼关,大家是不是有想起美滋滋的潼关肉夹馍了呢?到底这两者有何关系,它们在历史上又有怎样的战略地位,我们结合事实,逐步分析!

函谷关和潼关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其实不然,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它们都靠近黄河,显然还是将二者混淆搞为一体了,同样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关口,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和区别。

就拿函谷关而言,现如今地址位于河南省的灵宝市,它与崤山并称,这里地势险要,具有极佳防御属性的同时,攻克难度极其之高。

函谷关的历史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此地作为要塞,连接着洛阳和长安,“天开函谷壮关中”,就是其真实写照,函谷关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其实历史上的函谷关总共有两处,灵宝市王垛村的那是一处,另一处要数汉武帝后来迁移的河南新安,两地相距300多里地。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并非和函谷关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往东连接的就是河南省灵宝市。

关于潼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要从公元196年说起,当时曹操和马超大战,后来曹操败在此地割须弃袍。

潼关具体位置要属于关中平原东部地区,以及独特的战略价值,盘踞在秦、晋、豫三省之间,相信大家在这里也已经明白,历史上所说的函谷关和潼关,并不是同一个地方。

这两地之间有着差不多大约140里,他们中间通过一条函谷道连接,函谷道的东头就是函谷关,西头则是潼关。

潼关与函谷关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二者历史的变迁。

汉朝时期,由于天下统一,汉武帝为了降低函谷关的战略要塞位置,就将原来的函谷关向东挪动300里,也就是后边的河南新安县存在的新函谷关。

后来以秦汉时期的函谷关为界,向东就将此称之为关东,反之则称之为关西,出将入相的故事,也与此有着很大的渊源。

新函谷关的建立,已经让当初的函谷关失去了重要的战略价值意义,旧关已经被废弃,而潼关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确定了它的历史地位。

东西南北,各有所依仗,无论是秦岭还是黄河,天堑还是险阻,都为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防御保障体系,有着堪称“关中门户”的美誉存在。

其后的千年以来,潼关都始终占据着其特殊地位,后来直到解放后,它的重要位置才有所改观,直到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潼关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现如今也以破败不堪的残垣断壁取而代之,其实就拿函谷关和潼关来说,他们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差别!

地势险要,这是二者的共性,但是就拿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函谷关就相当于六国与秦国的咽喉之地,谁先扼住函谷关咽喉,谁就率先掌握主动权。

但是要想让六国共同执行统一决策,无异于要比秦国一家更难,这也是最终秦国取胜的原因。按照当时秦国的位置,占据函谷关,防御有利,进攻更无弊。

相比之下的潼关,则是4周各种险要地形环绕,具有极佳的防御属性,主动出击并不占据优势,潼关更充当的是关中屏障的作用,两者在属性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大家千万不要混为一谈哦!

其他网友回答

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古人一般习惯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

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却在一个区域,它就是著名的淆函通道,又称豫西通道。函谷关位于淆涵要道的东端,潼关位于西端。历史上函谷关有秦关,汉关和魏关三处。

秦关和魏关都是和阻隔淆涵要道的稠桑原联系在一起的,秦关设置时,它所依靠的稠桑原从秦岭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河南岸,黄河由原畔流过,两相连接,没有任何缝隙。所以从东到西只有横过稠桑原,别无它路。巧合的是,大自然用千万年的雨水将稠桑原冲开了一个裂缝,通贯东西。而秦函谷关就位于裂缝最东端(今天灵宝县王垛村)。从王垛村进关,经黄河峪、狼皮沟达到最西端的桑原村出关。此外,依靠关前的弘农河和稠桑原上茂盛的森林,也造成了函谷关极其险要的地势。

到了汉代,楼船将军杨仆耻于为关外人,于是自掏腰包在今天的新安修建了汉函谷关。

后来黄河水位不断下切,稠桑原北端近河处已经有了滩地,过往行旅就可由滩地行走,不必再费尽艰辛地走过函谷关道。于是关城自然也就荒废不治,日久成了沟壑。曹操有感于此,于是下令许褚于河滩裸漏处修建了魏函谷关,与秦关配合。而后,稠桑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函谷关天险优势荡然无存。潼关应运而生。

相同的是函谷关和潼关所依附的塬体都是从秦岭延伸下来一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塬中,而潼关位于塬上。

潼关首次设于东汉末年,关城建在潼关县麟趾原上的陶家庄。

黄土因为附着力小所以易被雨水冲刷,麟趾原到了隋炀帝时期,距离汉潼关以南数里被雨水冲刷出了一条深沟,为了控制这条深沟,隋朝又在今城北村与杨家村之间修建了一座新潼关,是为潼关南城;汉潼关就被称为潼关北城。

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出现了和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水位下切,同样造成了麟趾原和黄河交接的河滩裸漏出来,为了控制此处河滩,于是又修建了一座新潼关。宋金元时期,潼关没有做变动,只不过时常被修修补补。明朝洪武年间,又将唐潼关在原基础上扩大了三倍。到了清朝也只是在明代修葺的基础上扩建一二,使其变得越来雄伟壮观。

1954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三门峡兴修水利。为了配合水库修建,唐潼关古城被拆,城砖做了三门峡水库基建的备用品。从此,唐潼关毁。

其他网友回答

  1、关中之名的来源其实有很多种:

  

  关中

  《史记》中这样描述: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汧是渭水,雍是雍山,河是黄河,华是华山。

  西晋时期,潘安认为: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东晋时期,徐广认为:关中“东函谷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位于四关之中,因此得名。

  而至唐代,则有“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的说法。

  而唐代的颜师古则认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不管怎样,“关中”的关与函谷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函谷关与崤山并称,崤山是秦岭山脉的东段,也位于灵宝市内。

  

  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函谷关和崤山在古代合称”崤函”之塞,是这里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秦伐六国还是六国联合攻秦,函谷关之战都在所难免。

  至汉朝,天下一统,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300多里,挪到了今天洛阳的新安县,如此以来,扩大了关中的领地,但函谷关的战略价值也大大降低了。

  

  函谷关有二

  因此,函谷关其实有两座,一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南灵宝,另一座则在汉武帝之后的河南新安。

  秦汉时期,以函谷关为界,东为“关东”,西为“关西”。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当时的历史写照。

  3、潼关

  潼关之名初见于史册是“曹操大战马超”,这一战曹操割须弃袍于潼关,潼关的建立在东汉末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曹操

  究其建立的原因当是新的函谷关以不具有最初的战略价值,而旧的函谷关已经废弃。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这里是关中平原的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

  潼关与最早的函谷关之间有140里,古称“函谷道”,其东端是函谷关,西端便是潼关。

  自潼关建立之日,便因其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取代函谷关成为了关中的门户,直至解放前。

  

  解放后,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千年关城如今只剩黄土残垣。

  4、那秦人最初为何设立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其实,函谷关和潼关的作用还是有所区别的。

  函谷关和潼关虽然同样地势险要,但对于秦国来说,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已是秦国领土,出函谷关可以直接威胁洛阳和山东六国,这对于秦国来说,是攻势。

  

  秦出函谷关一统天下

  而潼关则不同,位置更靠西,入潼关则直接威胁长安,这是守势。

  自关中平定天下,出函谷关则可以与天下群雄争锋。

  当天下一统,潼关便是关中帝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其他网友回答

函谷关和潼关作为文言课本中出现率极高的两个名词,笔者一直傻傻分不清楚,究竟这两者是怎么一回事?它们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但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就由笔者来一一讲述吧。

先是函谷关,此地最早的位置在河南省灵宝市以北十五公里的王垛村。这个地方现在交通便利,高铁和火车都在这里设置了进站点。从现今的状态可以略微窥见它古代时候的样子,它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函谷关一直与关中地区相依为命,与崤山也总是一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函谷关与崤山在古代并称为“崤函”之塞。这个形象生动的称呼顾名思义向我们说明了这里的地理状况:山峰险峻又陡,深谷如函。那么崤山又在哪里呢?它位于秦岭山脉的东段地区,也在河南省灵宝市内。

那为什么函谷关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呢?作为古代重要的地理单位,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之无愧被称为天险之地。而且它连接的是关中地区,这块区域在中国将于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以函谷关为界限,以东地区成为“关东”,以西地区被称为“关西”。而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便是著名的写照“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由此可见,关中地区人才济济。

唐代的颜师古曾这样说道:“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由此可见,函谷关的确拥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理作用和地位。不仅如此,它还连通着两个重要的古代重要都城,往东可往洛阳,向西可前去长安,就像是洛阳和长安两地的咽喉塞道。函谷关建设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墨客的诗篇中也经常会有对函谷关的描写,例如“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气势磅礴间,格外凸显其地位。

如此重要的地方,为了争夺它,战争总是在所难免。秦国讨伐其他六国亦或是六国联合攻打秦国,函谷关之战都成为了其中亮眼的一抹色彩。

汉朝国家统一,天下事宜百废待兴。汉武帝将目光锁定到了函谷关这个一诞生便赫赫有名的关卡,他将函谷关往东挪了300多里,函谷关的新址落户在今天洛阳的新安县。这一次挪动处理将关中的领地一下子扩大了不少,也极为显著地增加了函谷关的战略价值。

所以,时至今日,函谷关其实是有两座:一座是最初的旧址,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另一座则是后来的第二处所,由汉武帝做主迁移,在今天的河南省新安市。

接下来讲讲潼关,潼关首次出现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曹操大战马超”,想必大家看到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样一幅场景:曹操割须弃袍,这一历史名场面便发生在潼关。

潼关比函谷关设置的时间要晚,它建立于东汉末年的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它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边,这里处于关中平原的东部地区。它的地理位置可以这样描述: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

它建立的契机与函谷关密切相关。当时汉武帝新设置的函谷关地位被削弱了,不负当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恢弘地位,旧的函谷关又被废弃、不再使用。因此选择一个新的关卡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潼关便应运而生。

潼关的就像是众星拱月般的存在。它北边依靠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南边与秦岭相连,西边有禁沟之天堑为之遮风挡雨,东边的黄巷阪为其保驾护航。如此坐落于各个地势险要的地区的中央,潼关一出生便不同凡响,它取代了函谷关成为了关中地区的新门户,这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前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潼关的关注有增无减,在这里修建了三门峡水库。到了现在,绵延千年的潼关古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其实函谷关和潼关的具体作用还是有十分明显的不同的。这两个关卡尽管都是地势险要的地区,但是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势,这里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来作为说明的凭证。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已是自家领土,出函谷关可以直接威胁洛阳和山东六国,是自有的攻击状态。潼关却恰恰相反,它比函谷关更接近西边,入潼关则直接威胁长安,这是受威胁的保守状态。

其实不管函谷关还是潼关,都是战争的附属品。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就是百姓,和平变成了难得的东西,这也不免令人感叹。用诗人张养浩来结束这次的说明,希望能够有所作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