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玩不拍照不发朋友圈(如果旅游,不拍照,不发朋友圈,你还会去吗?)

网友提问:

如果旅游,不拍照,不发朋友圈,你还会去吗?

优质回答:

外出旅游将所见所闻发到朋友圈上,只为了记录整个的旅程。目的就是输出当时或者刹那的感受,生怕那些感受一旦过去便会忘掉。忘掉了太可惜,因此就放任地晒在朋友圈上。若干年以后,等到老了的时候,翻翻朋友圈,回顾一下当初去过的地方,就如同重新回到当初的旅途中。

去一个地方旅游,通常是被它的人文及历史所吸引,哪怕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地,也乐于去作更多的了解。

旅游,为的是增长见识或者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

旅游发不发朋友圈?其实只是一种态度罢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表达方式的权利。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

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一个人最起码一部手机,手机功能又日趋强大,拍照已经是最基本的功能了。出门旅游也好,旅行也罢,能不拍两张照片以作纪念吗?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把照片分享到包括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平台。

如题主所问,如果没有相机和朋友圈,还会去旅游吗?

答案是肯定的!

5年前,有多少朋友依赖朋友圈?10年前,又有哪款手机的相机不是渣渣?15年前,又有多少个家庭有相机?

从唐时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宋时陈宓的“旅行终日不忧饥”;从“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到“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现代网络名句,国人自古都在旅游或旅行的途中。

其实想想,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有时候看用文字记录的游记和诗词会更生动一些,就像你看原著和改编的影视剧一样,当你满心欢喜看完影视作品,突然有失落,失落没有原著给人心灵上的触动。

和现在我们拿相机拍照,发微头条、朋友圈、微博不同,古人对于旅游的感觉,是用诗词、著作这些的载体呈现出来的。载体不同,旅游的分享精神是一样!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发达,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体验,旅游已经成为普通人生活中的一件普通事儿。所不同的是,只是目的地的不同、精神追求的不同和对旅游认识的不同罢了。

所有说,没有相机和朋友圈,依然不会阻止人们出去旅行的脚步,变化的,只不过是人们记录旅程的载体和方式而已!

更多旅行故事,欢迎关注头条号:风景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周游列国,徐霞客为了考察山川河流足迹踏遍全国,他们都不单单是因为热爱而游山玩水,正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才长途跋涉。那个时代何来照相机?何来朋友圈?

首先旅行的目的各不相同,无外乎都是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感受不曾做过的事。放松心灵、欣赏美景、品尝美食、增长见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果旅行就是为了发个朋友圈像别人去炫耀,证明某些地方你来过。这样的旅行跟我们常说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有何不同?

我旅行在路上就很少发朋友圈,不想把太多时间用在这个上面。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旅游不拍照不发朋友圈,当然去啰,旅游是自己的旅游,是自我满足,自我感悟,自我改变的心路里程。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孤独的人内心丰富,有一套自组织系统,喜欢独处,喜欢清静,外界的繁华;闹腾、浮躁只是过往云烟。而寂寞是闲不着,心不静,如果不干些什么就心里慌,没有存在惑,没有意义感,没有价值感,所以向外求,看热闹,到处拍,到处显。一个孤独的人可以:“猝然临之而不怒,无故加之而不惊”。而寂寞的人受外界五色、五音、五味所牵引,整天唠唠叨叨,斤斤计较,慌慌张张,浮里浮躁,疲于奔命。没有手机也可以想念,没有拍照己映在脑,甚至不到外面旅游,他可以梦游,神游,意游,心游,灵游。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果旅游不拍照不发朋友圈你还会去吗.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