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什么爱情故事(白居易《长恨歌》真是为了爱情而写的吗?)

网友提问:

白居易《长恨歌》真是为了爱情而写的吗?

优质回答:

从《长恨歌》里看出爱情的,是人本主义。

从《长恨歌》里看出讽喻的,是民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爱情至上

《妖猫传》里说,《长恨歌》中的谎言背后,有真实情感。

这是一个有趣逻辑,即,虽然帝王为了权位牺牲贵妃,但他的爱是真实的。

《长恨歌》共60联。(2句为一联)

1~4联:描述杨贵妃的美貌,使人一见倾心。

5~15联:描述帝王对杨贵妃的恩宠,乃至杨氏一门由此荣耀,甚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16~21联:描述长安城破,马嵬坡哗变,贵妃死。

22~25联:描述帝王在逃亡川蜀中,对贵妃的思念。

26~37联:描述帝王回长安后,见旧景伤怀,思念贵妃。

38~57联:描述帝王为贵妃招魂,两人在蓬莱赠物惜别。

58~60联:诗人对这个故事的感慨总结“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上,帝王对贵妃,有一见倾心;有万般恩宠;有念念不忘;有精诚招魂。

情不可谓不重,但是呢,就是救不了!

雪心个人以为,人本主义,其实是挺容易造成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

谎言中有真实的情感,这点没错,但是,为什么需要谎言——这本身也是人本主义应该考量的。

雪心之前一题也提到过,千百年来,西方有个对爱情的最大谎言,就是认为爱情“永恒”。

雪心承认爱情的真,但绝不承认爱情“永恒”,但是有一些东西可以使得爱情“永恒”。

比如《长恨歌》里的“失去”,失去、求不得,才让贵妃在帝王心中成了一种“永恒”。

当然,并非只有痛苦才会让爱情永恒,知己啦,三观啦,很多东西都可以让爱情“永恒”,但爱情本身绝对不“永恒”。

民本主义的弱者同情

雪心认为,当代学者,对东方的民本主义认识并不深刻,太过简单地归纳为集体主义。

集体和集体是不同的。

精英是集体,雪心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也是集体,两边的利益需求肯定不同,请问,该以哪个集体的主义为主呢?

如果是东方,至少台面上,认为最重要的是民生——也就是百姓的基础生存最重要。

所以,与其说东方集体主义,不如说是民本主义。

民本主义,会有一种同情弱者的倾向。

《长恨歌》中,显然贵妃是弱者。

白居易的笔触很微妙,他在写帝王恩宠贵妃时,其实是拉尽了仇恨。

比如“三千宠爱在一身”,你让后宫的女人怎么想?三千宠爱在一身时,只怕三千仇恨也在一身了吧?

再比如“姊妹弟兄皆列土”,你让寒窗苦读,或者沙场上马革裹尸的怎么想?靠自己努力却得不到的,怕是把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贵妃身上了吧?

“君王从此不早朝”就更过份了,虽然君王不早朝,但臣子们还是得在凌晨三点,跑到宫门前集合。

以上,贵妃被白绫绞死时,这一层又一层,名为“恩宠”的白绫,实则早已套到了贵妃的脖子上。

细细想来,这和父母溺爱孩子,长辈捧杀后辈,是一样的,真是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更悲催的是,作为一个弱女子,贵妃并没有权力去拒绝这份恩宠。

长孙皇后能谏李世民,那是因为青梅竹马+长孙家可厉害着呢。

如果贵妃执意推却恩宠,等待她的命运,恐怕就是从此冷落,甚至家门连带遭殃。

而最后,贵妃还替李隆基背了好大一口锅,如此恩宠,大概也只有背锅谢恩了。

所以,如果站在中国传统的民本角度来看,白居易极尽描写恩宠、恩爱的背后,最发人深省的一句其实是“君王掩面救不得”。

为何君王宠得,却救不得?

因为君王毫无克制的爱,早已把贵妃推到了深渊边上。

所以,大家说,这真是为了写来追悼“曾经美好”的爱情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写爱情的,还有一说是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来讽刺时政。我个人认为是第二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为此篇作品的主题,恨什么,为什么要恨?作者不是直接说,而是通过笔下的故事,慢慢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一开篇极力渲染乐之极,然而极度的乐之后是无穷的恨,联系到当时朝政混乱,社会黑暗,所以作者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与结局,来讽刺朝政,抒发一下心中的郁结。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真是为了爱情而写的吗.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