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持自律心态(如何在自律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积极心态?)

网友提问:

如何在自律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积极心态?

优质回答:

回味,其实大多数人常常在回味过去的时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心中怱隐忽现,最忘不了的事,是一生最有豪感的,沉痛的事,记忆中,永远无法摸去,回味当下,我在干什么,我要去干什么?或许是调整心态的一种办法!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你的邀请,其实主要是坚持自律2-3年,你慢慢就会发现,心态有所变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非常乐于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谈一下对知行合一、自律两个问题的认识,与大家交流。

知行合一

后人研究王阳明心学,依其侧重点不同而存在争议。比如,知行合一中是先知而后行?还是先行而后知?或者持中道,边行边知,边知边行?我以为这些都是可能的存在,过程的多样性并不妨碍我们对目标的追求与践行。

王阳明说诚为神、至诚为神,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言大概代表同一个意思。以至诚的态度,解决知与行之间的问题,是最理性的选择。

自律

至诚用慎独、自律、“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来诠释,要在一个极艰难的过程中,走极难走的一条路,强调在事上磨炼。

可见,自律与知行合一是伴生的关系,没有自律性慎独,或慎独性自律,就绝无可能到达“体究践履,实地用功”的境界,在事上磨练便无法落实。正因如此,自律成为了我们必须坚守的人格底限。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朋友们进一步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最关键的是要找到“知”处

提示,以下内容涉及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不能保证提问者能够理解。一切讲究因缘,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知者,老生常谈的东西,指的是你自己的良知,是你本自拥有的一种能够自然分辨善恶好坏的工具。行者,非形体仪态之行,其实就是“知”的另外一种呈现状态,没有所谓的“虚实明暗”之分别,是一体两面,就像月的阴晴圆缺,天的昼夜雷雨,说的只是同一个东西而已,非常名之名,方便之名而已。

良知,因为人的习气束缚在其上,故不能像清流一样活泼无碍地传递推及出来,不能与外在的境相全体通透地铺张相应,总是会有空隙留存于两者之间,良知本然的力道无法全部释放出来与外在之境相抗衡,从而导致了人的内心世界处于“失衡”的状态。

如果你不能理解上面的内容,试着把你的手掌张开,用力去压某一平面物体,当你的掌心与平面间的空隙越大,越会感觉力不从心,使不出劲来。

所以,对于常人而言,良知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原因就在于此。只有通过“格物”的方式才能把良知的这种本然能力恢复出来。

格物,物即是心上之物,是与你的心体苦苦纠缠不清的那些“习气”,格除这些习气不是让你把它们从你的心上刮下来然后丢弃掉,事实上你根本就丢不掉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你的“人性”的一部分,是你灵魂的组成部分。

所以你要把这些习气的运作方式训化成另外一种运行模式,在这个模式里,你能够以最自然最敏锐的状态去应对万事万物,而不需要经过大脑意识的二次思考,换句话说就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

这个本能反应实际上就是“知”与“行”同时在发挥作用,不分先后,一念之诚便是行,行到诚处即是知,知行并进。

综上所述,只要找到你的心上之习气,即可识得“格物”的下手入口处,同时也就能越来越精细地体验到“良知”的妙用发挥。

最深层的东西,道不清也看不明,全由“诚”上验。篇幅有限。

收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在自律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积极心态.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