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孙子是原作者吗?
优质回答
提到孙武,人们马上能想到春秋时期吴国训练场上孙武帮助吴王训练女兵的故事。当年孙武在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恳切要求下来到吴国辅助吴王阖闾,孙武为了训练出军纪严明的军队,首先在吴王面前训练女兵。这些由宫女组成的女兵队伍根本不听孙武指挥,这时,孙武下令将两个带头不听话的女队长处死,其他的女兵见此情景再也不敢胡闹了,从此纪律严明,这个故事就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司马迁《史记·孙子列传》的记载,孙武本是春秋时期齐国人,祖父田氏。孙武的祖父荣立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辈改称孙姓。孙武潜心研究兵法,总结战争规律,在春秋末完成了《热子兵法》十三篇著述。《孙子兵法》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规律,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战略战术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崇高的声誉,奠定了军事科学的基础,孙武本人也被称为“兵圣”“东方兵学鼻祖”。
千百年来,人们对《孙子兵法》乃是孙武著成是深信不疑的,人们惊叹《孙子兵法》中所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思想,《史记》也对孙武以兵书进谒吴王,从而被吴王拜将军,并帮助吴王最终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一段经历作了详细的记述。然而,到了宋朝乃至以后,陈振孙、叶适以及清朝的姚际恒却认为《孙子兵法》是一本伪书,将该书的成书年代以及该书的作者孙武一起否定了。人们不能不对此表示疑间:孙武到底是不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首先是《孙子兵法》之“孙子”为谁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一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一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孙膑。尽管历史上对此二人各自的身份是确定的,但是由于史料记载两人都有兵书传世,一是《吴孙子兵法》,一是《齐孙子》,但是流传于后世的兵书却只有一部,那么究竟这部流传的兵书作者是谁呢?宋人的怀疑源自此。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也有人认为孙武初孙膑原本就是同一个人,武是其名,而膑是其绰号。现代学者钱穆先生就认为,孙子在吴国和齐国都逗留过,因为司马迁不能辨析,所以就将一个人说成了两个人。不过这个论断在1972年的考占发掘中有了一些眉目。当时,考古工作者在山东银雀山的汉墓中发掘出一批竹简,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由此证明了确实有两部兵书、两个孙子。尽管如此,因为考证出墓葬年代是西汉初年,所以对孙子兵法成书的年代仍然不能确定,也无法证明《孙子兵法》之“孙子”就是孙武。
其他的一些否定孙武为《孙子兵法》作者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个:
首先,在春秋时期的代表史书《左传》中,记叙了吴王阖闾征战的大事,但是却没有提到过孙武这个人。《左传》成书时间远远早于《史记》,基本是记载同时代的事,因而更为可信。这说明春秋时代未必有孙武其人。
其次,《史记》对孙武和孙膑二人的记载是值得考究的。司马迁分别记载了孙武用兵和孙膑用兵,但是却清楚地谈到了《孙子兵法》,而模糊叙述了孙膑的兵法理论。是否果直如钱穆先生所说,司马迁将二人混为一谈?也许《孙子兵法》的真正作者是孙膑。
其三,《孙子兵法》中阐述的大多是战国时期的情况。例如,兵书中出现了战匡时期常用的“形名”“霸王”等词语;所谈的大多是运动战,这也是战国时期惯用的打法;春秋时期,仅称大夫为主,而兵书中却频繁地称国君为主,这正是“三家分晋”后的事情;春秋各国征战的规模不大,而兵书中提到兵车千辆、军士十万人,描写的应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兵书中爱用“五”字,可看做是战国时期“五行”说流行的原因。
此外,春秋时代,国君经常亲征,与将们一起带兵打仗,兵书中说“将可独挡一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情况和战略,都是战国时期才有的。还有兵书中常见的一些名称如“矢弩”、“谒者、门者、舍人”等也都是战国时期才有的。由此人们推断,该兵法并不是孙武写的,只是假托孙武之名,由后人伪造而成。
有一些学者坚持说孙武确实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司马迁以治史严谨著称,怎么可能将孙武和孙膑搞混?《左传》偶然有遗漏孙武之事,不无可能。兵书中出现的一些后世才有的文字,有可能是后人编录时增加进来的,但这些增加都是依照孙武的原文的,并不能就此否定原著作者是孙武。
另有一种看法说《孙子兵法》应是孙武和他的门徒共同撰写的。孙武协助吴国成为中原霸主之后隐退乡下,从此教书授徒。在这期间,他一边传授自己的军事思想,一边总结完善兵法。他的门徒也在学习军事理论和作战技术方法的同时,帮助孙武整理抄录兵书。《孙子兵法》内容的充实和完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至于兵书中出现增加和删减与当时时代背景不符合的文字,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增删并没有影响原著的精神实质,《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的事实也就不可改变。
20世纪末,又出现了《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的说法。学者分析认为流传后世的《孙子兵法》乃根据此八十二篇缩写而成。但是所谓的《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的疑点很多,漏洞百出,有很多违反历史事实的说法,所以经不起推敲。
孙子兵法原作者不是一人,一位是春秋末年的孙武,齐国人,后来做了吴国的将军。一位是战国时期的孙膑,逃到齐国,后来做了齐国的军师。原书由他们二人初创,后经历代军事家吴啟、伍子胥、曹操等补充、完善、删节、编撰,成了今天流传下来的十三章版本。所以说孙子兵法不是出自一人己手,而是古代频繁战争背景下军事思想的总结。
《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吗?你如何评价?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历史上由于《孙膑兵法》失传,几千年来都无法确定分辩孙子、孙膑,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出土了7500余枚以先秦兵书为主要内容的竹简,尤其是《孙子兵法》与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兵法》的真正作者就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将孙武,而孙膑则著有《孙膑兵法》,两部兵法内容差异巨大,孙子十三篇主要讲用兵谋略重“谋”,而孙膑则主要论述用兵战术及阵法贵“势”,从《孙膑兵法》描述的各种阵型参考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可以看出秦军阵型森严凌厉,其前军、中军、后军配置完美暗含了《孙膑兵法》中的各种阵型变化可以根据战场态势及时应对演化出孙膑所述的各种阵型,为秦王实现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宏图,因此秦军军事家魏武子可能师承于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据族谱认为他叫孙伯灵,与庞涓师从鬼谷子,是同门师兄弟,野史还记载了二人出师时的一则趣事,鬼谷子见二人都有下山建功立业之意,便让二人各去谷中采一朵花来给他,庞涓找不到鲜花,一时心急,便采来路旁的马兜铃花,孙膑仔细巡视后,发现了菊花,便上前提起花枝拔下花朵。鬼谷子根据马兜铃的生长习性判断说,该花一开十二朵,预示发迹十二年,花朵见到日出而枯萎,萎通魏,庞涓成功的地方是魏国,也衰败于魏。而对孙膑说,菊花一开始便被折断预示有阻难,但菊花品性耐岁寒,经霜不坏,品性坚刚,人们喜欢把它供养瓶中,所供之瓶为钟鼎之属,终当威行霜雪。庞涓孙膑二人之后各如所言。
但《孙子兵法》却不是孙膑所写,是他的先祖孙武所著,孙武生于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仇灭楚国报楚王,辅助吴国壮大,扶持吴王阖闾,为他招兵买马练兵习战,顾忌到自己战阵略有不足,便寻来已在吴国定居已久的齐人孙武,请他相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当时孙武已经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的新书来见吴王,阖闾一见心折,任命他为吴国大将,与伍子胥联手筹备灭楚事宜,孙子先施行伐交和因粮于敌等策略,楚国逐日困顿,前506年吴国大军攻入楚都,楚国几近亡国,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复国。
《孙子兵法》一直被我国奉为兵家经典。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十三篇中各有精彩,其中提出的兵者凶器也,善战者不乐战,先为不可胜,然后待敌之可胜,都是历久弥新的兵家精要,特别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告诫,在封建极权时代,有重大意义,据传一战时期,德皇威廉二世在战败后听人讲述此书时,听到这一句长叹一声说,若能早点看到此书,就可以免去大败的屈辱。在现代,也常被商界中人应用于管理和经商中。(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孙武辨中,认为《孙子兵法》并不是孙武所写,因其中的细节和春秋的礼仪兵制有出入,还引用了叶水心《习学记言》辨之云:“自周之盛,至春秋,凡将兵者,必预闻国政,未有特将于外者。六国时此制始改。吴虽蛮夷,而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可乎?故凡谓穰苴、孙武者,皆辨士妄相标指,非事实”。钱穆在读到《孙子五校》中的“首之以道,而后天地”。认为此文应该成书于庄子之后,才有这样的说法,原文又有一句“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认为形名之说,也得等到战国中期才有,所以认为《孙子兵法》应该不是孙武所写,在另一篇也阐明不可能是孙膑所著。
《孙子兵法》的作者为什么叫孙子?
优质回答
在春秋战国时期,子字是倍受人们尊崇喜爱的一个字!①子字用在人名中间的,多含有聪明文雅有学问的意思。比如子反,子玉,子西,子皮等等。②子字又代表爵位,在封建五等爵位中,子代表第四等:子爵。③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经、史、子、集中,子占第三类:子部。④子字用在尾字时,代表有学问,相当于现在的家(如文学家,科学家,歌唱家之类)。是人们对该人的尊称。比如老子,本姓李名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等。孙子,本名孙武。加个子字,就表明此人有学问,有名望,可自称一家。凡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等都不是他们的本名。巜孙子兵法》,过去也有叫孙武子兵法的。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类似于今天我们尊称某个人为某先生,姓孔就是孔子,姓孙就是孙子。当然,诸子百家中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中国哲学家之祖老子,老子姓李,可是他不称李子,而称老子,即老师中的老师,先生中的先生。老老师,老先生。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优质回答
历史上,对《孙子兵法》的作者之争,是春秋吴国的孙武,还是战国齐国的孙膑。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的部分内容和《孙子兵法》的部分内容后,这个争论才算结束。
《孙子兵法》到底是孙武写的还是他的孙子孙膑写的?
优质回答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共13篇。孙武在伍子胥推荐下,帮吴王阖闾打败了楚国后,吴王高兴的要封孙武高官,孙武坚辞要归隐,最后孙武把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献给了吴王。从此归隐山林,不知去向。
孙武后代孙膑也是军事家,他和魏国统兵大将庞涓都是鬼谷子学生,受到同学庞涓陷害被挖了膝盖骨。孙膑的兵书也是孙武的。但他还有鬼谷子传给他的兵法。但真正的《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
纠正一下,孙膑不是孙武的孙子,他是孙武的重孙子。
《三十六计》是孙武还是孙膑写的?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书中军事理论是我国古代众多军事家的集体知慧。一般人认为是南朝人檀道济编写而成,到宋元时,又通过整理,才完备。书中的内容,包括诸多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一千余年。其中既有《孙子兵法》的内容,也有《孙膑兵法》的内容。不能单纯的说是孙武的,也不能单纯的说是孙膑的!这里面有多少代人的心血!
是孙武写的,因为在《三十六计》的原序中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孙子就是春秋吴国著名军事家孙武。
《三十六计》是与《易经》密切相关的一本兵家谋略书,在我国流传广泛,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军事计谋的精髓,孙武既精通兵法又精通《易经》,三十六计几乎每条计都与《易经》有关,有的直接来源于《易经》。
三十六计每六计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另外还有一些包涵我国古代朴素的“阴阳调和”的辩证方法。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孙子兵法作者是谁呀.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