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优质回答:
这么多错误的历史观,令人震惊。
商君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一,废除了奴隶社会体制。连活人赔葬都减少了。
二,结束了奴隶主,领主的各自为大的分裂状态。
三,将法律公平公开化了,君王犯罪,同平民一样要受惩处。做不到也是一种进步。平民有告状申诉的权力。奴隶有吗?
四,由中央委派官员,统一管理中国。
五,防止了孔子这帮人的奴隶制复辟。
六,废止了奴隶主,领主的残酷刑法,封建社会比之温和了许多。
七,立有战功的奴隶可以分到土地,转变身份为平民,这个进步不大吗?是彻底的社会改革。
八,允许自耕农的出现,废除了奴隶主,领主所有制,从此向封建社会进化。还不伟大吗?
其他网友回答
数千年来中国的普遍观点,其实对商鞅变法以肯定为主。理由很简单,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秦国强大才得以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由此开辟了几千年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如果否定商鞅变法,岂不是否定大一统?否定大一统,那就是否定中央集权,否定大国政治——那就不是一个历史看法的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了。
但实际上这种论调,是简单粗暴的。试想,如果纳粹德国一统了欧洲大陆,日后出现一个大欧民国,难道这大欧民国的人,就该歌颂纳粹的武力强大,歌颂希特勒的强横意志,因为只有在希始皇的英明统治下,欧洲才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所以你看,统一,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不含褒贬,只代表着武力的强大而已。
秦国灭六国,并不是因为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多么先进,人民生活有多么幸福。实际上从秦灭六国的过程来看,东方的赵、齐、楚这些国家的百姓,原本的生活水平是高于秦的,生活的自由度,更是远远高于秦。
我们可以简单地讲,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赵、齐、楚、燕,你可以当兵当官,也可以做生意人赚钱买地,也可以当个普通的农民耕田养羊放鸡赶鸭,大体而言,约束并不是很严格。
但是生活在秦国就不一样了,根据商鞅的法律,如果你不是贵族老爷,你基本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留在国内耕田,一是上战场当兵杀人。也就是说,当官、当兵、当农民,是秦国人的三大选择,而大多数人,只有后两种机会。
你们都知道秦国的军功爵,这是历史上很少见的拿人的首级来换取工资的制度,哪怕在古代也决不多见。如果你是秦人,你的一生,评价的标准就是杀人杀多少,杀得多工资待遇就高,杀得低工资待遇就低——你自己想一想,这是怎样一个国家?难道不是魔鬼的国度么?为什么你要歌颂这样一种制度?
人类主流文明,对于战争正义与否,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是为了国土安全的防卫性战事还是侵略扩张?而秦国发动的战争,难道是防卫性战事?恐怕绝大多数,是侵略扩张甚至于屠杀性质的战争。你如果拿这个标准去衡量秦国,你会觉得秦国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吗?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某一类人对秦式暴力的肯定,引发了对清朝入关屠戮的肯定,甚至对日军侵华大屠杀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讲,秦粉、清粉、日粉,不客气地说,就是同一批人!如果某一天我们的国家遭遇外来武力的入侵,这些秦粉、清粉、日粉,也一定会匍匐在入侵者脚下,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武力强大,就足以成为一切真理的代言。
所以,秦粉、清粉、日粉,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越南人能最终赶走美国人,美国拥有那么强大的武力,为什么不能将越南这样的小国彻底清除,就像当年秦、清、日做的那样。他们无法理解朝鲜这样的小国,何以能在中日之间独立存在?他们更无法理解当年拥有强大武力的英王查理一世,为何会被一群下人送上断头台?而推翻查理一世的人,居然没有一个愿意自己出来做英
国的王?他们也无法理解,当年弱小的美国人,为什么强大的英国就不会调动全部武力将其残酷镇压?
这么讲吧,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且发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就是因为有理智的人存在,用科学、民主来指导当下的时代。
而秦粉、清粉,尽管生活在这里,但他们的真正归宿,属于那个黑暗的过去。
歌颂商鞅,歌颂秦,就是他们为黑暗的赞歌。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的变法固然是成功的,实用性很强,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也是一场黑色的、血腥的、倒退的改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最著名的变法当属商鞅变法。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商鞅两次推行变法,以“主以尊安,国以富强”为目的,效果非常显著,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一、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推动奴隶制繁荣的基本生产关系—“井田制”趋于瓦解。中国历史进人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期,王权旁落,诸侯林立,各国为了快速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招贤养士,谋求一统天下的霸主之道。各诸侯国先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掀起了重大的变革与调整。
秦国发迹于西北边陲,祖先以游牧及狩猎为生,公元前897年,秦人先祖赢非子得到周王封地——附庸(今天水),以此为基地专门为周王室牧养马匹。秦初期,统治者面临的主要威胁就是西戎,由于长期与戎用兵,其国民习俗、文化深受近邻戎的影响,因此初登历史舞台的秦曾以野蛮和“非诸夏”之国闻名,被中原诸国“夷狄视之”。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民风民俗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等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为了走出国家动荡的阴霾,在当时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收复失地,扩充势力,变法图强成为初登大位又胸怀大志的秦孝公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鞅(当时名卫鞅)响应秦孝公昭告天下的求贤令,入秦共谋国事。
二、商鞅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程念祺在《商鞅的为人为政与战国风气》一文中,这样描述了商鞅初入秦与秦孝公的四次会面:商鞅为人为政的刻薄少恩,与他的极端功利主义,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读《史记·商君列传》,对商鞅为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并无一定的政治理念,而是极端功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据司马迁讲,商鞅第一次去见秦孝公,对孝公大讲“帝道”。帝道是属于道家一派的治国理论,强调的是“顺天而成”。但是,这种理论太玄,跟秦孝公讲不通。于是,商鞅第二次去见秦孝公,又改讲“王道”。王道是属于儒家一派的治国理论,秦孝公也不感兴趣。有了前两次的试探,商鞅第三次去见秦孝公,又用“霸道”来试探秦孝公;秦孝公很感兴趣,却未及与之深谈。
商鞅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改革、变法英雄,但其自身却有着致命的弱点并最终导致车裂人亡、改革流产。首先,商鞅武断专横,他采取的改革、变法措施丝毫不容百姓置喙,指责不行、赞扬也不行,凡是胆敢议论者就被认为扰乱秩序,不但给予严厉处罚,而且强制迁往边疆。如此一来,改革、变法也就缺少了民意的基础。
作为改革、变法的组织、领导、策划者,商鞅不顾百姓死活、漠视民生改善,自己却大造楼堂宫阙,极尽铺张奢华。据《史记》记载:商鞅每次出门,后边都要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掼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车子奔随。这些防卫缺少一样,商鞅便不出门。
三、变法带来的退步效果
第一是经济上的倒退。商鞅重农不重商,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规定对于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都要罚为官奴。商鞅治下,秦国无货币,只能以物易物。然而,不管奖励耕织,还是承认土地私有,抑或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都是为了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使他们变成纯粹的生!产粮食的工具,全力为秦国的扩张大业储备粮食。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一目的,他还废止了粮食的自由买卖,并对酒肉按成本的十倍征税。
第二是社会功能的倒退。男子成年了,就得分家登记户口,否则赋税翻一番。同时,在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基础上,推行连坐制度,鼓励告发,对知情不报者处以腰斩,对告发者奖赏,致使全国百姓都生活在人人自危的境地中。商鞅施行连坐法,什伍间要“相牧司连坐”,即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就负有揭发的责任,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连坐罪非常重,小揭发检举的腰斩,揭发的奖赏则十分丰厚,窝藏有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罪。这就是说,别想干什么出格的事,你身边时刻有人在盯着你。
第三是文明上的倒退。为定秦律,商鞅还“燔诗书而明法令六比秦始皇先一步将火把伸向书籍。可以说,没有商鞅的“燔诗书’,也就不会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两次焚书相隔近150年,但中国文明史上的这两道冲天大火却如出一辙,熏黑了诗书,熏黑了世道人心,国家有法令而无文明。
第四是他又限制人口迁徙流动。秦人还不能自由迁徙,旅客住店要有官府凭证,如果旅店收留了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店老板就会与“奸人”同罪;当时秦国人丁稀少,因此商鞅制定法律,不管去哪里,都要官府出具身份证明和通关文书,而商业的发展却是最离不开人与物的流动的。所以从商品经济的角度而言与管仲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是一场巨大的倒退。
商鞅的两次变法,共持续二十余年,致使秦国“兵革强大,诸侯畏惧”,帝国初成。他的这番改革,如果换在一个现代商业社会的公司实行,那基本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企业是唯利的,唯结果的,唯效率的。但是商鞅错就错在,他把这番改革用在国家身上,致使社会的发展倒退。
就这样,商鞅通过高税收、重刑罚、严户籍和焚诗书等诸多“新政”,把秦国百姓一举打造成为了没有财产、没有自由、没有思想的亦农亦战的战争机器。就这样,商鞅变法一方面带来了国富,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民贫;一方面带来了国强,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民弱。当然,对商鞅来说,国富民贫和国强民弱正是他的目标和追求,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国富民贫了、国强民弱了,才能实现国泰民安。
比他早300年的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相”的管仲说过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商鞅变法的结果:国家“仓廪实”了,但人民却并未“衣食足”。虽然面对高压政策和极权统治,百姓“规矩”而“听话”,但这种没有“衣食足”作保证的“规矩”而“听话”,又能维持多久呢?
150年后的贾谊说得好:“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公元前209年,被发配渔阳的陈胜、吴广900人,“度已失期”,就揭竿起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两年后,一统江山才仅仅14年的秦王朝宣告覆灭。
对于秦朝迅速崩溃的原因,不少人认为应归于秦始皇的暴政。实际上,秦亡的命运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注定,因为以国富民贫、国强民弱为目标的富国之道恰恰就是灭亡之道。正如北宋时,苏轼在给神宗的上书中所说: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不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变法,最终会导致亡国!用现在话说,如此脱离群众、不接地气,改革、变法失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
2200年前的商鞅变法不论正确与否,对中国的影响都可谓甚微甚微。历史的车轮碾过这段时光后,所剩无几。商鞅以后,重大变法不止10次,小变小改不下几百次。把商鞅变法拿出来对照一下,还有多少?不说今天,就说1000年前的宋王安石变法,我们能从中看到商鞅变法的影子吗?不要一听说商鞅变法强了秦国,秦国又统一了中国,所以就理所当然的以为商鞅变法今尤存;不要以为历史学家都不敢轻否商鞅变法,我们也不敢冒昧,不敢造次。我以为所有的变法,不管它当时如何伟大,起了多大作用,它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背景。离开了,它就仅剩历史意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开放的、包容的、进步的历史态度,遵重历史,而不囿于历史;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人类是在即定的历史面前,承接历史,而非随意的创造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是进步的,打破了士大夫们世袭权力龚断,以军工论赏释放了奴隶,平民晋升的通道,法令严明,不论王公贵族一视同仁,法不容情,重视农桑,大兴水利,为秦国统一六国垫定了坚实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推动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历史发展和进步,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社会文明进程,,商鞅举功至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