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如何培养学习习惯?
优质回答
美术的最高境界,是画家通过作品来展现时代的美与丑,善与恶,赞美与讽刺,以及画家本人的个性和喜好,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理解,有触动,受启发,达到作画者所要传递的思想行为或灵魂交流。
外行人看画,多数是看整幅画的大概美。内行人就不相同啦,从构图到布局,到局部的表现手法,创作风貌,正偏描写,色彩运用,具象与抽象,思想与流派,喻人或言志等,去领会,去审视,去判断。
一切的美,都来源于生活。一个高中生,除了掌握美术的各种画技外,更主要的是在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抓住美,才能让画更富有美感,流畅和灵气。
高中生还是以赏为主,多读懂中外名作,逐渐培养有自已的见解和风格,至于鉴别,那是以后的事。
美术有无限的空间,学生也有无限的可能。个人以为,美术老师尽量不要定性学生的美术习惯,让学生自由发挥;多以学生的作品,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做点评和总结。多鼓励,少批评!因为,学生的天赋!很多时候就来自于,老师的一句赞赏!
愿每位高中生,都是天才!!!
多见,发现每个精彩瞬间,并在同学间分享
如何写出质量高的美术鉴赏文章?
优质回答
首先得自己有眼力,以专业的角度去审视,如国画的构图,喻意,墨法,笔法,风格特点,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等,还要有重点的说出好在那里。
有较强的美术文化底蕴及鉴赏能力,既然的质量高的美术鉴赏文章,肯定要对美术这个领域有着独到不失宽泛的见解,另外,文字底蕴也是你的法宝,文字的感染力的非常强大的。
多看看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考什么内容?
优质回答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一)学科知识
1.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要的美术人物、美术风格与流派及美术现象,知道美术的基本理论。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艺术、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
——了解西方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如:洞穴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时期的建筑艺术以及现代设计艺术。
——知道美术的概念、性质和价值等基本理论。如: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美术创作思想、美术的社会价值等。
2.知道美术主要类别和技法理论,了解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了解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结果。
——知道相关技法理论。如:色彩、解剖、透视、材料等知识。
——了解美术创作(含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3.掌握《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了解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价值;
——熟悉高中美术课程的模块和学时,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知道《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有关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建议。
4.了解美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并用以指导美术教学活动。
——理解美术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了解美术课程与教材的意义、结构和编写方法。
——知道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
——了解合格美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熟悉美术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基本的美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
1.恰当地设定并清晰地表述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3.根据美术教材的内容合理地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
4.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5.合理选择多种美术教学资源,尤其是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使教学更有效。
(三)教学实施
1.运用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开展高中美术教学。
2.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美术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大胆创作。
3.准确、清晰地表述美术教学内容,阐释美术概念,演示美术原理和技法。
4.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5.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美术教学。
(四)教学评价
1.运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等评价类型和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并在美术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高中美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优质回答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绘画,也要从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取发现生活中的美,可以安排去看一些艺术方面的话展览,动手去体验,创造出自己的灵感,将灵感转变为现实。
不要去扼杀学生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才能充分的学习到关键知识。最好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严格的时候,也要严格。
对于老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有更好的经验传达给学生。
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可能较大,所以适当的减压还是有必要的。
艺术鉴赏的标准是什么?
优质回答
@东庭雨竹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关于艺术鉴赏的审美标准问题,有非常丰富的论述,限于篇幅,本
人仅对最能体现中国鉴赏理论特色的“气韵”、“意境”和“中和”作以介绍。
由于“气韵”、“意境”、“中和”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的标准,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原则,甚至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气韵”在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理论中占着首要地位。南朝梁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法即是“气韵生动”。有人以为指的是创作,其实也是讲鉴赏。正如清代画论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六法前后》中指出的: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得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
“气韵”作为传统的中国艺术鉴赏范畴,其涵义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它的广泛运用中归纳出在艺术鉴赏标准上的基本要求。这主要有两条:
其一,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描绘对象(人和物)的外部形态,更要表现出对象(人和物)的内在精神,神似重于形似。
元代画论家汤垕在《画鉴》中说:“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墨、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中国艺术鉴赏家在鉴赏作品时“以形似为末节”,把“气韵”放在首位,就是强调神似。
其二,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描绘对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更要表现出艺术家本人的高雅的思想风貌,表现出艺术家本人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 。
大体说来,“气”在中国哲学中乃是万物的本源,创造的动力,生命的象征;在艺术作品中便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表现,是艺术家人生经历的结晶,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精华。如果在作品中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了感人的力量,没有了艺术的生命。艺术作品不能停留在表现对象的形和神上,更主要的是要表现艺术家自己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也正是所表现的感悟的深浅、高下,显示出作品气的生动的程度。艺术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实际上构成了“气韵”的基本内涵;而“气韵”则是艺术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在艺术作品中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这方面,北宋画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他说:“凡画,气韵
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论用笔得失》条)指出了作品中的气韵,归根结底,是出于艺术家的心灵。
二、意境
“意境”和“气韵”一样,是富有中国特色而又有丰富含义、普遍运用于各类艺术的审美范畴。只不过,“气韵”说是先由绘画,“意境”说是先由诗歌,而后渗透和扩大到其他艺术里。
“意境”又被称为“境界”或“境”,意境理论在中晚唐时期就已形成了。不过人们在谈论意境问题时,措词不尽一致。例如郭熙用“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来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严羽用“兴趣”、王夫之用“情景”来说明诗的意境。因此我们在认识中国的“意境”理论时,不能于古人是否用了“意境”二字,而应看到它的潜隐的、内在的发展体系,应着重研讨它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所提出的艺术鉴赏的标准。
另一方面,意境又可从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来运用,不但意境的概念在词语表达上有多种形式,而且它的内涵本身也存在多义性和模糊性。例如,我们可以把作品中表现了若有若无、飘渺迷茫的朦胧之美称作意境,也可把突破时空、驰骋无限的超越之美称作意境,还可把芙蓉出水、不设不施的自然之美称作意境,如此等等。它们都是意境在某一层次或某一侧面的表现
和要求。
这主要也有两条:
其一,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为一。
其二,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做到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三、中和
“中和”在中国古代具有形而上的高度。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也是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
“中和”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要远早于魏晋时期产生的“气韵”说和唐宋时期产生的
“意境”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气韵”说和“意境”说是对“中和”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中和”说则是贯穿了整个古代的艺术审美范畴。
仅就艺术鉴赏的标准而言,中和之美主要之点也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美善相乐,刚柔相济;一是文质彬彬,华朴融和。
“美善相乐,刚柔相济”,是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的要求。
如果说西方传统艺术理论比较强调美和真的联系的话,那么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则更加强调
美和善的联系,美不能妨碍善,美和善应该相辅相成。春秋时周景王想造个能发出很大声音的
大钟,单穆公表示反对,因为他认为音和色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应是适度的,那才会产生美感;如果超过了“度”,不但会破坏美感,而且对人有很大的危害。他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可见在单穆公看来,离开了中和,就既没有美,也没有善。
以书法作品举例,也要求刚柔相济。情绪激昂时,运笔往往劲疾,但不懂得迟重,一味劲疾,就会
成为古人所批评的“狂驰”,而失去其美;心态舒缓时,运笔比较厚重,但只有舒缓毫无激情,也会成为古人所批评的“淹滞”,而失去其美。明代潘之淙在《书法离钩》中说:“狂驰则形势不全,淹滞则骨肉重慢。……一迟一速,刚柔相济。”有迟有速,有刚有柔,这样的作品才美。
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劇不同,往往喜剧中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像《拜月亭)、《调风月》等喜剧里,有战乱逃难、夫妻分离、惨遭遗弃等悲剧性的场景、情节和心理描写,而《窦娥冤》、《哭存孝》等悲剧却用夸张、变形的讽刺喜剧手法来塑造地痞、贪官、奸臣等反面形象。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是一种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悲剧中的喜剧成分,使悲剧不至于使过分平板、沉重、压抑;喜剧中含有悲剧因素,则使喜剧避免肤浅、浮泛,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引起严肃的思考。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
“文质彬彬,华朴融和”,是“中和”的标准对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的要求。
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提出的对人性全面发展的君子的要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外秀而内美,做到他的外露的文化礼乐修养(“文”)和内在的伦理道德品质(“质”)相适应、相一致(“彬彬”)。内美超过外秀,外秀不及内美(“质胜文”),或者内美不及外秀,外秀超过内美(“文胜质”),这都没有达到儒家所说的“中和”,就会产生或者粗陋(“野”)、或者虚浮(“史”)的结果。
后来“文质彬彬”被作为体现“中和之美”的艺术标准广泛地运用到艺术评论之中。
对此,历来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解:一个方面的理解是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对立统一;另一个方面的理解是艺术风格的两种基本形态文华和质朴的对立统一。
我是东庭雨竹,欢迎互相关注,共求进步???
艺术从古到今,任何表现形式,首先要从中发现美,产生美的视觉效果,这才是艺术。只有內心强大,包罗万像,阅历无数,知识渊博的人,在由内容到形式达到美的艺术作品,是经得起时空的鉴尝,但真正的经得起鉴尝的是少数人,少数人才能留下有价值的,能夠经得起鉴尝的艺术。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教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