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项羽乌江自刎是否是一种英雄行为?
优质回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看来西楚霸王项羽在所有女人心中皆为英雄。活着是人杰,死了也是鬼雄。
??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江苏宿迁人。他领导的反秦力量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力量,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后在楚汉之争中被刘邦打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亡。?
公元1127年12月,宋朝发生了青州兵变。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珍藏的古玩字画,都在战乱中几乎散尽,留下来的很少。国破家亡,有着深深爱国情结的李清照,在南宋一味对金人求和退让的情形下,她借项羽当年垓下之战,战败后不肯回到江东见父老乡亲的事,讥讽南宋政权,这首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逼上了绝路,垓下四面楚歌,仿佛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盖世英雄项羽。项羽如果突围度过乌江回到江东,历史将会怎样呢?他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呢?我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如果逃跑,韬光养晦,以后的刘邦就没有建立大汉的机会,可项羽没有这样做。
项羽在刘邦大军围困垓下,要想过江东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凭项羽的武功也并非不可能,可项羽毕竟是血气男儿,这样的惨败,对他来说是一生的耻辱,与其苟活,不如轰轰烈烈,于是他选择了自刎,了却了他英雄的一生。
项羽由于自己的自负,失去了第一智囊范增,他回到江东又能如何呢?倒是刘邦屡败屡战,在韩信、萧何的鼎立相助下,让他笑到了最后。
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刘邦的坚韧与项羽的意气用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是个人英雄主义,他个人的能力远远大于刘邦。可刘邦正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他能利用大家得力量。项羽的失败在于自己的外刚内柔,刘邦的成功在于个人的外柔内刚。我觉得项羽是时代的英雄,刘邦是历史的英雄!
前言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天如何任谁会了解?在当时的世界里,项羽是真英雄。
四面楚歌
韩信用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āi)”,项羽此时兵少粮缺,面对刘邦汉军的围追堵截,只能选择带领一批人马冲出重围方可死里逃生,可是汉军岂能放任项羽肆意逃脱,无奈项羽面对重重包围,只能望而却步,退守垓下,找准机会再一举攻破。
定更时分,项羽在垓下帐营中,突闻远处传来楚人的歌曲,是从汉军营中传出,项羽营中楚人众多,连年征战导致众人流离失所,如今听到楚国的歌曲,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众人纷纷离项羽而去,此时的项羽作了一首闻名古今的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音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而此时营中留下来的都是对项羽忠心耿耿的将士,项羽见此情此景,五一丝懈怠,马上跨上乌骓马,带领众子弟兵们冲出汉军的重重包围,在天亮时分,汉军才发现项羽冲出包围圈,汉军继续通过各种战略部署,围追堵截项羽,韩信誓要斩杀项羽,以报项羽的当日的侮辱,也要证明自己韩信比项羽好一百倍一千倍。
冲出汉军包围的项羽,剩下的将士已经不多,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天也并没有打算眷顾此时落难的项羽,虽虎落平阳,可终究无法逃脱被犬欺的命运,项羽众人在遇到一个三岔路口之时,询问路边的的庄稼汉,庄稼汉自知此人是项羽,项羽是何许人也?在当时可谓是弄得天怒人怨呀,不仅残暴而且自以为是,与刘邦的宅心仁厚形成鲜明的对比,庄稼汉自然而然的也不会指点明路了。
让项羽走向一条充满沼泽的不归路,从沼泽出来的项羽人等更是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只有区区二十八骑兵马,面对上千汉军的追兵,项羽又如何能力挽狂澜?
可是项羽又是何许人也?项羽经历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场战役,面对比这个更凶险的战役都能临危不惧,何况着区区数千人,项羽先斩杀汉军一名将领,项羽将众人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乌江自刎
项羽带领众人来到乌江边,此时乌江有一船夫和一小船,足以把项羽顺着乌江逃到江东,便可逃脱汉军的追杀,船夫的意思是:“到达江东,养精蓄锐,然后卷土重来,最后称霸中原”,可项羽是何许人也?当日在会稽郡起兵后,带八千子弟兵,一路发展至称霸中原的西楚霸王,如今落难,面卷土重来的机会,可还有何脸面见江东的父老乡亲,还有何脸面能继续活下去,说时迟那时快,项羽把乌骓马赠送给船夫,然后带领26名将士与汉军战到最后,面对身边将士一个个的倒下,项羽也在最后自刎而别。自此楚汉相争以项羽自刎,韩信打败楚军,刘邦平定天下,开创四百年的大汉皇朝。
后人的点评褒贬不一
南宋词人李清照表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意思就是:英雄应该像项羽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便是生也要做人中龙凤,死也要称雄称霸,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英雄,而项羽在李清照心目中就是英雄的代表。
晚唐诗人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缺乏应有的气概,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吗,包羞忍耻才是真男儿,而项羽连这忍辱负重的精神都没有,何称英雄?
太史公(古代编写史集的职务)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所以在项羽本纪中,极力描写出了项羽的个人勇猛。但是英雄却不适合当一个合格的帝王。因为项羽心中还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时,他首想到的是宝马与美人。。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了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枭雄。到了最后,项羽不过江东,更加突出了他的情义。虽然他儿女情长,但是最后依然选择与他的部下一般战死沙场。而项羽最后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则就是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隐含的说,项羽只能是一个有情有义,个人色彩浓厚的英雄,而成不了一个称王称霸的帝王。因为他连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搞不清楚,用现代话说,就是没有政治觉悟。这样的人,可以打天下,却是坐不成帝王的。
以古见今
项羽的人生既有低谷也有辉煌,项羽的一生堪称英雄,只是在自称西楚霸王的时候人已经变了,变得残暴无道,不得民心,反观刘邦,任人唯贤,韩信、陈平等人都是从项羽的部下来到刘邦的部下,陈平善用计谋,韩信善于用兵之道,两人均是项羽被刘邦打败的关键所在,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从项羽那里我们可以得知现如今的掌权者,不是因为位高权重就能肆意妄为,不得民心,不被民众爱戴,最终也难逃被人民唾弃的局面。
刘邦和项羽两人的用人之道也能给我们留下一个很好的榜样,任人唯贤方能开创历史,举人唯亲最终也不过是穷途末路。
共勉,关注@孤篇 共同成长!!
项羽究竟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
项羽的死,分几个方面,第一刚复自用,把刘邦根本不放在眼里,第二,范增离去,缺少谋士策划,对谋士之言可有可无,第三,英雄盖世,输在小人手,无颜去见江东父老,也就是自尊心太重,第四,儿女情长,大丈夫顶天立地,为了一个女子,从命学来讲,这女人克夫,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羽的失败,死亡是必然。
项羽当年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极具悲情色彩,盖世英雄就此落幕!项羽之死,霸业未成,英雄远去!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项羽被围垓下时,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霸业难成了。听到汉军唱楚歌后,先是大惊后又悲从中来,在向爱妾与部下表达了“虞兮虞兮奈若何”后,项羽与在场所有的人纷纷落泪,情难自禁。
项羽退至垓下时,只剩下八百骑,而刘邦派出的各路追兵有几十万之众。项羽趁夜色掩护,撤退到阴陵时,只剩下一百多骑了,加上迷路又耽误了时间,这时灌婴率领的五千骑兵已经追了过来,经过一番厮杀,项羽只剩下了二十八骑。
自知已经无路可退的项羽,对部下说:“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上天要我灭亡,今日就要在此决一死战”!项羽带领仅存的二十八骑,再度发起冲锋,项羽一马当先,斩杀汉军将领数人,并杀死汉军部卒数百人。与部下汇合后,项羽仅损失两骑。
项羽溃退至乌江时,婉言谢绝了乌江亭长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的建议,并将战马送给乌江亭长,自己下马步战,而汉军有令:“杀项羽者,赏千金,封万户侯”!此时身负重伤、已经精疲力尽的项羽在徒步杀死汉军数百人之后,挥剑自刎。
项羽为什么死了?
优质回答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死与他的性格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刚愎自用
项羽的性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项羽在反秦的战争中,不畏强敌,但是他在楚汉战争中,他的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才导致战略失误,连连失败。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的名将,因秦将王翦战败而自杀。项羽是在叔父项梁抚养长大。楚国被灭后,跟随叔父过着流浪的日子。遭受国破家亡的悲痛,但在项羽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同时在他的心理感受到宗室亲情。这些因素,影响到了他的一生兵后来在用人,统军等方面,都体现了唯亲是用的特点。
项羽曾经的部下陈平,对其评价说:“项王不信人, 其所任爱, 非诸项即妻之昆弟 ,虽有奇士不能用 。”
项羽是反秦最大的一股势力,身边有很多人才,如韩信、黔布,陈平,龙且等。后来非亲的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了宗亲,这是他后来失败的主要原因。
项羽用人唯亲和生性多疑,不辨忠奸,不善纳谏,导致很多人才投靠了汉王。英布本是项羽的爱将,战功显赫,受封九江王,但数年的征战中,与项羽产生的隔阂,后来项羽多次向他调兵,他都称病不出。 《史记》记载:“项王由此怨布, 数使使者诮让召布, 布愈恐 ,不敢往 。”
韩信最初跟随项梁,项梁死后,又跟随项羽,曾多次向项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项羽不采纳。结果投奔汉王刘邦。
陈平是一位谋臣,在项羽帐下任都尉。他害怕项羽猜疑,也逃离了楚营,投奔刘邦,利用离间计,使项羽与范增之间产了隔阂。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宗族亲人,有负重托,甚至都成了内奸。在鸿门宴上,范增令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而“项伯变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致使刘邦趁机逃生。
项羽纵容身边的宗族亲人,反而成了项羽的累赘。项羽是一位军事天才,但用人方面与刘邦相比较的话,相差得太远。身边的能人异士,提出很出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导致人才流失,最后成了他的死敌;而那些宗族亲人,不堪大用,趁机谋私利,泄露军机,严重破坏项羽争霸的发挥。
二、过分崇尚武功
项羽过分崇武,自认为只有武力才能征服一切。忽略了其他的斗争手段,虽然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但是不懂得兵不血刃,攻心为上的道理。最终断送了自己的霸业。
《史记》记载项羽的事迹,不难发现,他是一位骁勇善战,英勇无畏的人。从举兵开始,项羽所向披靡,如“攻定陶”、“拔襄阳”等,东救齐地,西破章邯,巨鹿与彭城两战,将争霸事业推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项羽从小跟随叔父项梁,让其学兵法、学剑术,都是半途而废,导致他后来在楚汉战争,只知道斗勇,而不知斗智。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派人诱降韩信,结果没有成功。而刘邦老谋深算,多次利用谋略手段来对付项羽。
鸿门宴之前,利用项伯夜访张良之面,拉笼项伯;用离间计弄得项羽与范增不和;在斗智方面,项羽明显不如刘邦,这也是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张大可曾评价项羽:“项羽打仗,长于治兵置阵,摧锋挫敌,而不足于权谋,疏于筹略,可以说这是他演成兵败自杀的原因之一。”
项羽残忍好杀的性格,因此失去民心,也失去天下。项羽性情刚烈,直率精暴,主要是他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遭遇,对秦国的仇恨极深,使他的个性转变成残暴不仁。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下令把20万投降的秦军坑杀了。进军咸阳,杀降王子婴,烧秦宫。楚汉战争中,项羽过多的杀戮,造成百姓对他有很多的抱怨,从而不愿依附于他。对项羽来说,失去了群众基础。
三 、政治幼稚
项羽是一位崇武的人,但政治手段幼嫩,容易冲动,没有辨别真假,轻易相信他人,多次错失机会,才导致最后自刎。
灭秦后,项羽放弃了关中之地,而迁入彭城,这个决定直接影响了他在楚汉之争中陷入被动的局面。关中经济,政治发过的地区,在地势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彭城是易攻难守的城镇,轻信他人,成功名就,需“富锦还乡”的谬论,完全不顾大局。
项羽听到风就是雨,自己不加以分析,轻信他人之言。他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时便立即“大怒” ,下令发兵攻打刘邦, 但由于项伯的劝告、刘邦的辩解最终却取消了进攻计划。可见 ,项羽最初决定要“击破沛公军”的计划显然是一时冲动所致, 发兵与否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 。
楚汉之战,到了最后的阶段,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以四面楚歌来迷惑项羽,作为身经百战的军事统帅,不冷静的分析当下的形势,部署备战,反面幼稚地轻信楚地尽为汉军,悲观的情绪油然而生,与虞姬泣别,喝着闷酒,唱着悲歌。对人生已失去了希望,心灰意冷。最后兵败自刎。
史学长空说:
项羽在历史上是杰出的军事人才,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格局,也决定了他的命运。他英勇善战,但缺乏谋略。身边人才济济,却不懂得善用。不善于采纳意见,分辨是非,轻信他人。造成他最后悲剧收场。
项羽推翻暴秦,顺应历史潮流,为后来的西汉统一全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反秦的过程中,他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他以自傲的性格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文献参考:《史记》
兵家评项羽:有盖世之勇,却身勇而心弱。
项羽,楚国公侯世家,世代贵族。从史书上看,其国虽灭,然而其家未破。故而,族中奴仆随从皆在。而慕项氏之名而来追随者,从未绝过。
所以,项羽就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听到的赞誉之音,远超过批评声。自少年时起,直至垓下之围前,就未遇过重大挫折。
又其人天生神武,勇力绝伦。从军后,屡屡摧锋破阵,身历百战,百战百胜,未尝一败。故而,骄恣之心,早已深入骨髓。
而等到他中了刘邦之套,倾其主力精锐,与老刘死磕相持,而忽视了全局。。
等回过神来后,却发现韩信已扫平北方,天下大势已去。所以垓下之围,十面埋伏后,当十万雄兵只余寥寥百十余骑时,他的信心早已随败局而崩溃,再也无有半份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的雄心了。此时,自刎就是唯一选择。
所以,太顺风顺水了,对人也绝不是好事情。后人叹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就是为之惋惜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项羽之死教案一等奖.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