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运用呢?
优质回答: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孔子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严正地拒绝他的要求。后来被孔子的弟子编录进了《论语.子路》篇中,由于《论语》只是记录孔子平时的一些可以表达儒家思想的言论,不可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弟子们便以孔子对仲由的评论描述出来,原文见《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妥合理,说话不顺妥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反证法来证明君子“正名”的重要性。这句话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在于,一、要名符其实,不能徒有虚名;二、要切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目标实现具有可操作性。
至于说到实际运用方面,比如可以此来指导协调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两个有意愿一起长期共同生活的男女,首先要有合法的婚姻关系,这是所谓的“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正言顺了,双方致力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美好幸福生活才可期待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意思是说名分不正,说话就不合情理,也就没力量,就不会有人听。说出的话不合情理,也必定得不到人们的支持,你想办的事情也不会顺利到达目的。
当一个单位的领导事业正旺,呼声正高的时候,作为副手的千万不要打他的主意,你要积极拥护他的工作,全力支持他,在积极工作中去实现你的抱负。千万不要搞小动作,去动摇领导的根基,否则,你会输得很惨。
假如你所在单位的领导是个庸才,但他毕竟是上级任命的,或是民选的。虽然他的能力很差,在一定程度上也要维护他。不要急于抢班夺权,那样不会有好的结果。做好本职工作是你的职责,在工作中展示你的才华,在实践中显现你的才能。这样你就有可能赢得上级和群众的支持。你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位,才会名正言顺,事业有成。
假如,你一直受排挤,不受待见,你不妨另外去开劈一番新天地,做自己的事,名正言顺了,你才有可能飞得更远。
对名正言顺这类理论,我们应该有所继承,也应该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我们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觊觎汉帝位已久,无耐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且对招揽天下英才非常不利,更会招来天下豪强的群抠。
其他网友回答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为一种行动,出自《论语·宪问》,是看守城门的人评价孔子是: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的人。如果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那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确实背离这种本性,但与孔子“知命”的价值认知是吻合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涉及古人的名实之辩。到底是名在先,还是实在先,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
孔子那个时候礼崩乐坏,他认为是名和实之间的关系错位所导致的。因此,孔子主张“正名”,提出“子帅以正,其孰敢不正”。他做司寇时第一件事,就是诛杀了少正卯,这是正本清源“正名”的事业。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认为君子在个人修养和行事风格上,要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另一方面,他清醒地意识到,名是最容易被盗用的,因而他“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贬斥“乡愿”,为的是杜绝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道德、事功、艺术和学问时,一定要“实至名归”。过度求名是不必要的。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引人走入歧路,造成名和实的割裂。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运用呢.jpg”/>